【社論】平時關懷勝過錦上添花

世大運的賽事讓全台的人民將目光集中,特別是當台灣選手有好成績時,媒體的焦點總會集中在那裡。女子舉重58公斤量級的選手郭婞淳不但拿下金牌,也連破大會紀錄及世界紀錄;男子100公尺選手楊俊瀚跑入決賽後,台灣媒體開始以「台灣最速男」來稱呼他。當他拿下冠軍時,台灣社會可說陷入一片瘋狂,為這面金牌興奮。然而當我們靜下來思考時,這群在運動場上為我們爭取榮譽的台灣選手,我們除了在他們拿到獎牌的時候,為他們高興,分享他們努力付出後所得到的榮譽之外,曾經為他們在訓練過程付出絲亳關心嗎?

世大運進行的同時,台灣有另外一項重要的事情進行著。那就是福爾摩沙五號衛星成功的射入軌道,讓航太科技邁入新的一頁。而福衛五號的工作團隊,並沒有受到注目與喝采。除了福衛五號的工作團隊之外,台灣還有一群科學家,他們的野心不只是製作衛星,而是研發乘載的機具──火箭。

1991年,台灣成立國家太空中心,直到2004年政府決定做發射載具,擬定國家計畫做火箭送衛星入軌的「哈比特」計畫(Hapith Project)。交通大學的吳宗信教授、當時任職於美國太空總署的陳彥升博士等人所組成的團隊開始研究火箭。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將這個計畫縮減為「製造衛星」。但這個團隊並沒有因此解散,他們向民間募款,自籌經費,堅持有朝一日要做出100%台灣製造(MIT)的火箭。這群科學家沒有受到政府的關愛,被人嘲笑在做「沖天炮」,但他們卻堅持下去,希望有一天MIT的火箭可以送台灣的衛星上天空。

教會的普世事工正如同運動員或台灣火箭製造團隊,總是在沒有閃光燈的地方,默默地與普世的眾教會聯結、交誼。在這種平日的交誼、聯絡中,彼此了解、互相信任,才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與我們站在一起,為我們發聲。但在這個過程中,就如同運動員或火箭團隊,要立下目標,思考策略,嘗試失敗,有淚水、有歡笑。

在普世運動中,我們不斷地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特別在下一屆的亞洲基督教協會(CCA)會議中,將面臨中國基督教協會(CCC)申請加入的挑戰。我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策略及探討所發生的問題。在平時的教會事工上,我們或許感受不到普世事工的重要性,但在重要關頭時,這些平時有往來的夥伴教會才可能站出來為我們發聲。平時對普世事工的關懷,勝過在做出成績時的錦上添花。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