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家庭內的語言教室

photo credit: wikipedia

世大運圓滿落幕,總統府舉行英雄大遊行嘉許勉勵各位台灣好手的付出。其中有位異軍突起的新星,甫摘下男子網球單打金牌的莊吉生,竟因一口流利台語,意外成為鄉民話題、媒體寵兒。

自小生長在美國加州,莊吉生是不折不扣的台裔美人,兩年前才選擇轉籍回父母的故鄉,代表台灣出賽。這麼一個生長在雙重文化下的移民二代,語言能力勢必突出,但他的「雙聲道」,卻跟大家想像中的「ABT」有點不一樣。

莊吉生的父母分別來自高雄及台南,移民在美就業,身為第二代移民的他,從小在家中習慣以台語、英文作為與雙親主要溝通的語言,至於中文,則是後來進入大學才開始學習。奪金後的記者會上,他選擇以自己習慣的台語和英語交替使用,與在場記者分享這次比賽的心得。

男網摘金、加上台語流利,為莊吉生帶來話題,看準人氣,《FOX體育台》9月1日也請來莊吉生與體育主播一同講評美網賽事。莊吉生流利地使用台語轉播網球對戰過程,主播坦言以台語轉播,是他生涯中最大挑戰。

最近因為2019年就要上路的高中國文課綱審查會9月10日就要進行,我們的教育部卻仍在是否該調降文言文比例,以及該選擇哪些文章面臨不同意見的拉鋸戰。

包括學生代表在內的多位課審委員,提案文言文比例從現行的45%到55%,調整為以30%為上限。但不少教育團體,則認為文言文是重要語言能力建構基礎,不贊同調整,並質疑調降派背後的意識形態;建議教育部乾脆將國文科教材,比照英文分兩版,A版文言文比例30%、B版文言文占比50%,讓學生自由選擇。

雙方立場的背馳,來自於根本對中文教育理念的不同。國族意識、身分認同的混亂與困難,教科書開放民編後,台灣基本教育的人文社會科,長期面對著意識形態與教育權力結構的拉扯。到底在學校上了10幾年的中文課,我們應該學到什麼?是記誦中國五千年文學大家的風格敘事,文言文譯讀能力,還是最基本的溝通寫作、標點符號運用能力,甚至是未來職場中會用到的E-mail書寫禮儀?

從莊吉生家庭教育下的語言能力來檢視台灣社會語言教學政策的歧異,應該可以了解到,家庭不該把語言傳承、教學的責任,一昧地丟給教育機關負責。除了學校,語言溝通環境及能力的建構,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由家庭成員來負責,也可以由信仰機構來提倡、承擔。如果不想要讓下一代的教育落入意識形態之爭,我們仍然有很多空間可以努力。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