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教課綱 文言文惹爭議

圖片來源/翻拍自網路

【陳逸凡採訪報導】由國家教育研究院(國教院)課程研究發展會草擬的「十二年國教課程綱領」高中國文審議過程爭議不斷,針對文言文比例是否降低引發各方論戰,教育部課程審議會9月10日拍板定案,決議文言比例維持國教院草案所擬的45%至55%,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則不侷限於四書。

爭論過程中,以王德威等7位中央研究院院士為首的學者發表〈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呼籲謹慎審議課綱〉,表達支持國教院草案立場;文學台灣雜誌社則獲得包括鍾肇政、林亨泰、鄭清文、李喬等135位台灣作家共同具名發起「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聲明及連署;賴和基金會亦發出聲明強調「革新高中語文教育,讓台灣新生代面向當代社會自由成長」,呼籲教育部應全面檢視、長期規劃台灣的語文教育政策。

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林佩蓉受訪時指出,就台灣文學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學論爭其實不是新鮮事,光是日治時期就曾發生三次大的文學論爭,包括1920年代胡適等人在中國推動白話文運動,台籍作家張我軍等人帶回新觀念,產生新舊文學論爭、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爭、台灣話文論爭等。

林佩蓉分析,日治時期文學論爭內容包括文言白話、台灣與中國語彙不同,以及誰才有資格成為書寫主體等;戰後初期面對中國菁英大舉來台,《台灣新生報》「橋副刊」亦對台灣文學何去何從有過一番激辯;包括後來70年代鄉土文學論爭、80年代台灣結與中國結之辯、一直到95課綱爭論,近百年來台灣文學仍未跳脫日治時期的問題意識。林佩蓉說:「應該思考什麼才是台灣的『國文』。此外也不應混淆語文訓練、書寫內容與國族主義。」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