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從福爾摩沙到台灣人教會

陳柏志(拉斯維加斯台美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1970年洛杉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Formosan Presbyterian Church in LA)正式加入美國聯合長老教會,成為北美第一間台灣人長老教會。在這之前,台灣移民基督徒大多只能選擇參加華語、粵語或英語教會,或在家庭查經,無法有完整的教會牧養生活,更得不到自我身分的認同。

正式加入美國長老教會後,更獲得新教會發展(NCD)基金的支持,亦逐漸穩固台灣人教會在北美的發展。但在當時也曾遭遇過攔阻,有人認為台灣人教會應該歸入CPC(中國長老教會),經過極力爭取,決定以Formosa成為歸屬記號,並得到日本教會、韓國教會支持。接連開設的柑縣長老教會、好牧者長老教會,皆以Formosan命名,南加州台灣人教會便以FPC成為身分的代表和認同。

1978年台美斷交後,有大量的台灣移民潮來到北美,也促成一波波福音工作的新契機。對移民家庭來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北美,在台灣人教會中不但語言相通,文化習俗還有飲食交流上,FPC提供了絕佳的服務,因此福音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開,教會人數更逐漸成長到300人的規模。

伴隨著海外民主運動的興盛,及國際政治敏感度的減緩,1981年FPC教會在南加州大會之下成立「南加州台灣人長老教會聯合會」(簡稱TPC),強調「台灣」意識並逐漸取代「福爾摩沙」,爾後在南加州開設的台灣人長老教會皆以Taiwanese來正名。

此外,TPC還透過美國長老教會在美國國會內的影響力,積極關心台灣的民主及前途,例如1975年台語羅馬字聖經被警總沒收,台灣人教會便在美國總統選舉餐會上,譴責台灣政府行徑,駐美大使沈昌煥回國報告此事之嚴重性,國民黨政權才退還部分聖經。1980~1984年高俊明牧師入獄期間,TPC透過美國長老教會聯繫美國參議員向台灣當局表達此事涉及宗教迫害。當時海外信徒以行動捍衛台灣的民主,在網路科技尚未發達的年代,實在須付上極大心力和代價。

今日的TPC,全名為「南加州台灣人長老教會聯合會」,共有20間教會,除了南加州也涵蓋夏威夷和拉斯維加斯,並設有委員會和總幹事處理各項事務,更定期舉辦聯合家庭靈修會。隨著海外移民的遽減,TPC和北美其他台灣人長老教會都面臨相同困境:信徒老化加上青少年出走。培育牧養教會的接班人,及發展多語言的禮拜和聚會,成為當前的新挑戰。 (本文為黃德利牧師口述,作者整理)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