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的同學

su-wen

師大很多中國來的同學,今天上課時的對話讓我覺得很有趣,中國同學的回應,讓我想到《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中的黃茜。課堂上談到宗教信仰自由,認為中國是個宗教信仰不自由的國家,然而中國同學回應,她不認為中國信仰不自由,之所以會有迫害法輪功的說法是因為法輪功已影響中國治安,不正派的宗教信仰造成民心惶惶,中國政府不管行嗎?

中國同學認為中國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宗教之所以會被國家介入,是為了維護「安全、保護、和平」等原則,在「內地」一樣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正宗」宗教的存在,中國的憲法裡記著,「……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聽完回應後,全班都安靜了!我自己的內心跑出《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這部電影的畫面,位置不同,所看到的視野也不同,如果角色互換,也許我也會說出和他一樣的見解,但我在想,來研究所讀書的有趣之處,就是在訓練思辨能力。

在對談中,可以透過我們所說出的「詞句」,明白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前幾天辦公室裡因為用詞的關係,引發一些誤會,一開始我認為很多時候只是「不知道」這樣的詞句會傷害到人,不必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但一連串的事件發生後,透過中國同學的分享,似乎可以感受到聽者的情緒反應,是因為許多「用詞」儘管不明白會造成什麼傷害,但字句裡藏著你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態度。舉例來說,中國同學不斷使用「內地」兩個字,他不明白這有什麼不對,但對我自己來說,「內地」這個詞,就指出台灣和中國是同一個國家,所以反思辦公室「布達」事件,似乎隱藏了上對下的階級關係。

角色轉換後,感受到的力度強了一些,因為明白,所以不再處於苛責、懊惱或生氣的情緒裡走不出來。中國同學雖然和我的意識不同,但真心希望有機會多交流,聽聽彼此內心真實的想法,有交流才能有對話,有對話才能了解不同立場的觀點,敏感度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感受多了層次,社會教育也許就是訓練我們有多一點的能力創造對話空間,在不同立場中,也能對話。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