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修辭學《天路歷程》 如同晨鳥的鳴唱之於黎明

◎Coh-Tsae Zhiu

英國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或譯本仁約翰),因其不朽的名著《天路歷程》而享譽全世界。這部作品被譽為「人生追尋的指南」、「心路歷程的嚮導」、「具有永恆意義的百科全書」,不僅成為基督教世界僅次於聖經的經典,也成為各國各族共享的心靈圭臬。

     宗教和文學交融的經典

書中的敘事者在夢中看到一位叫作「基督徒」的人正在讀一本書,因了解到自己所居住的「毀滅城」即將毀於一旦而驚恐不已。這時,「傳道者」指點他必須逃離自己的故鄉,前往天國。基督徒背負著十字架的重擔,歷經艱難險阻而最終到達天城。第二部分寫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們,在一位叫作「無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朝聖的過程。

統覽全書,故事簡潔有力,內容跌宕起伏,其中「名利場」幾章頗為精采。這部作品不但在闡述宗教教義上有別於說教傳道,也在文學性上有值得探討之處。它那極富特色的清教徒文學特色,成為300年來宗教和文學交融的又一經典力作。

這部如今享有盛譽的名著剛剛出版問世時,雖然引起廣大迴響,但在文人貴族群體中卻一直不受重視。有評論指出當時的情況:「18世紀《觀察報》的主編艾迪森對它痛加貶斥,以輕蔑語氣提及班揚,說『即使是這樣的作家也會有崇拜者』。著名詩人威廉‧科伯即使在稱讚他時,也認為必須為此道歉,而且把他的名字隱去,恐怕受到恥笑。」

     五種不同的閱讀角度

《天路歷程》出版後不受重視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它的文學性價值並未被當時的評論家們發掘出來,同時作者本人也僅是抱持傳達聖經啟示的宣教目的而已。有評論指出,「直到1830年,湖畔派詩人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編訂的《天路歷程》出版後,學術界才開始接納班揚為文學家。而同為湖畔派的浪漫主義詩人山繆‧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認為《天路歷程》是一部可以從多個角度反覆閱讀的書,每讀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愉悅之感。」以下是他提出的五個角度。

1.引經據典

《天路歷程》的語言給人最直觀的印象便是用典。據學者李自修的粗略統計,僅在第一部中,直接引文就近200餘例,這尚且不計入重複的引用。其中,舊約39卷中涉及19卷;新約27卷中涉及22卷。《天路歷程》的中心思想不僅與聖經沒有出入,反而形同更加文學化的聖經,以一種高妙的虛構手法,增添美學的形式將宗教化的深層教義述說開來。

小說對聖經典故和故事的頻繁運用,還表現在聖經意象的靈活運用,如「死蔭谷」、「懷疑堡」等。這些意象式的文學語言使作品超出表面意義,傳達出形而上的深刻思索。

正如約翰‧布朗(John Brown)說這本書是:「傳教士為了向異教徒傳揚有關上帝和生命的真諦而最早翻譯的書之一,因為它是少有幾本能融入異國的書……《天路歷程》之於聖經,如同晨鳥的鳴唱之於黎明。」

2.通俗易懂的語言

十分樸素又帶有生命力,一如新約聖經裡耶穌教導群眾的話。班揚從小所受的教育不多,父親也不過是個補鍋匠,但是班揚卻將國王欽定本聖經(KJV)當做唯一的書來日夜誦讀。據統計,文中有大量來自聖經的直接引用和變通化用。根據語料庫統計分析,作品中直接引自聖經的出處多達335處。

它的語言極富特色,主要使用了營造夢境,以及寓言和反諷等修辭手法,使作者論述深層教義的話變得靈活生動。與此同時,班揚善用樸實的風格,地道的貧民口語和熟語,還有當時流行的歌謠體,不賣弄文藻,也不使用晦澀難懂的神學術語,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揭示聖經所講述的深奧道理。正是這樣的修辭術,使得《天路歷程》老少咸宜。

3.透過夢境深入理解現實

營造夢境在中世紀文學裡十分常見,但丁的一部《神曲》便將天、地、人三種維度緊密聯繫在一起。18世紀的小說家和政論家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就曾指出《天路歷程》的開篇與《神曲》〈地獄篇〉之間的相似處。

有時候,夢因為超脫於現實,而比現實更加具有真實性,更能夠引領人們從嶄新的、更深的層次來理解現實。而整本小說也是由一個做夢者與基督徒來掌控整部小說的敘事視角,以「我在夢中看見」這樣的敘事視角來推動故事情節的深入發展,並在中間不時穿插一些倒敘和回憶。

4.生動活潑的寓言

寓言的運用使很多原本枯燥的道德說教變得生動、形象化,達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寓言在《天路歷程》中比比皆是,比如就在基督徒到達山頂的時候,「突然有兩個人朝著他急急忙忙迎面跑來。其中一個名叫『膽怯』,另外一個叫作『疑慮』。基督徒見狀問道:『先生們,出了什麼事,使你們如此慌亂?』膽怯回答說:『我們本來是想到錫安山去的,沒想到卻來到這個艱難的地方。』『唉!』他說:『路走得越遠,我們遇到的危險也就越多。所以我們就轉頭回來了,還要走老路。』」這裡就將一個半途而廢,並且不敢受苦之人的形象與經歷以寓言化的方式表達出來。有心人一看,即知箇中奧祕。

5.有力的反諷

班揚繼承了宗教文學的諷喻傳統,《天路歷程》中所有的人物和背景皆被概念化,大約包括94個人名和地名,這裡面包括正反兩種人物,而這樣的命名把人物內心世界的各種心理活動和抽象宗教概念擬人化,從而達到諷喻的目的──勸人歸正、回歸上帝。

雖然班揚處於當時英國社會信仰衝突的漩渦(即國教會和清教徒的衝突),在文中宣揚不從國教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並不是如同一般佈道文的說教那樣刻板枯燥、千篇一律。相反地,常常使用生動的比喻、意象來使其形象更有文采、更加生動。故事中不僅有「頑固」、 「柔順」、「世故」、「天真」、「懶惰」、「臆斷」、「死板」、「虛偽」、「健談」、「私心」、「無知」、「小信」,還有「傳道者」、「援助」、「好心」、「釋疑」、「忠誠」、「盼望」、「謹慎」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行動和對話。這些高度具象化的性格和行為的對比,都強化了作者反諷和批判的力度。

      強烈現實感染力

麥考萊曾評論說:「班揚的《天路歷程》是同類書中唯一真正具備人情世故的一部作品,其他的寓言只不過是為了迎合及滿足人們的奇想而已。班揚與眾不同,他的寓言令成千上萬的讀者潸然淚下,他幾乎是僅有的一位能使抽象概念具備強烈現實感染力的作家。」

《天路歷程》和世界上所有偉大作品一樣,幾百年來始終散發著永恆的馨香之氣,而它那高度融合宗教、文學、修辭、寓言、反諷的手法以及夢境和現實交織的浪漫氣質,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清教徒文學的美感,這早就超出了宣教的本意,而成為一部偉大的小說,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獨特且重要的地位。最後,吾人不禁反思,從《天路歷程》的修辭,是否可以反觀當代華人基督徒文藝創作的不足之處?

天路歷程(平裝/青少年版)
改寫:葛瑞‧蘇密特
出版:道聲出版社

天路歷程:靈修導讀本
譯者:橄欖翻譯小組
出版:基督橄欖文化

天路歷程
譯者:林燕珠、牟善英
出版:道聲出版社

天路歷程(手繪彩圖珍藏本)
譯者:趙沛林、陳亞珂
出版:波希米亞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