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讓人歸零 生命更新契機

苦難神學研討會

郭榮敏表示,苦難帶人脫離罪惡並引發生命重新開始的渴望。(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為什麼是我?」面對苦難時基督徒也不禁如此質問上帝,聖經裡更記錄無數不同人、不同族群、不同國家面臨的大小苦難,但上帝真正的心意究竟為何?12月4日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及伊甸基金會第三度合辦「苦難神學研討會」,帶領在場學員共同思考。

研討會主要研究論文為「患難的神學」,作者是曾任職台南神學院舊約教授的郭榮敏,導讀人為聖公會退休牧師林應求。論文將聖經以時期、文體分類,舉例出不同受苦人物與苦難事件,藉著討論「為何是他們呢?」來引導讀者延伸反省自身,最終明白苦難其實是回轉向神並向人見證的契機。論文總結幾項閱讀要點:以色列人在選擇自身(族群)命運時若有背離上帝旨意,就是苦難開始,且一人犯罪有可能眾人承擔。在認為後人承擔前人罪過並不公平的觀念影響下,以色列民族脫離集體人格,開始注意到個人的作為與責任。聖經教導人要成為替人受苦的奴僕,或許苦難沒有緣由與解答,但可能帶人脫離罪惡並引發渴望重生。透過苦難讓自己歸零,背起十架,重新出發。

郭榮敏提到,在看待苦難議題時要先明白生命的難得可貴。「生命是很偉大的,比一切都重要。」他曾經聽聞一位牧師女兒未婚懷孕,在面對這個意外的新生命時,牧師禱告中聽到上帝說:「我怎麼善待你,就這樣善待你的女兒。」於是選擇接納這個孩子。

提問時間有更多不同類型的苦難議題被拋出,如平安基金會董事長江秋香談到教會硬體建設可能會為了美觀而忽略無障礙空間設計,郭榮敏認為這種「空間的困難」源自教會重視物質價值的惡習。壽山中會重生教會牧師李冠呈則提出「經濟的困難」,詢問教會內對於弱勢家庭守什一奉獻的態度應為何?郭榮敏則分享可以設置奉獻箱,減輕眾目睽睽下奉獻的壓力。有學員希望大家重視一個觀念:不是以同情之名隔離少數者,而是讓他們在社會上不覺得被隔離,就算是在社會上占少數只有5%的特殊需要者,法律仍要為他們而存在,這就是真正突破歧視,在信仰裡擁有歸零而生的新眼光。另有學員自省就算知道要除去分別心,但人性還是使人會選擇性遵守尊重,在幫助、陪伴有需要者時的辛苦也會讓人乏力,所以策略的實踐的重要與可行還是要被考慮。

黃美廉以自身經驗勉勵大家,要看見每個苦難帶著機會。(攝影/林婉婷)

下午經驗分享請到藝術博士、十大傑出青年獲獎者黃美廉演講,身為腦性麻痺患者,從小面臨許多不便與歧視;但身為一位牧師的女兒,她在家人的愛與信仰的支持下樂觀進取,擁有實踐夢想的勇氣。黃美廉坦白自己以前也會質問「為何是我?」,但現在明白上帝不希望人們限於比較與埋怨,「只看痛苦,只會陷入更深的苦難。」黃美廉說,人生無法擺脫苦難,無需隱藏自己的痛苦,但要看見每個辛苦帶著機會,讓人自我突破、讓人學習原諒,讓人願意幫助他人。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