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看革命 回顧美麗島事件與台語運動歌曲

王昭文與陳豐惠都曾以不同形式參與在社會運動中(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美麗島雜誌社組織民眾上街遊行,提出台灣民主訴求。38年後的如今,台灣人是否仍珍惜自由價值?台灣母語聯盟舉辦「台語台灣史最終場:美麗島與台語運動歌曲」座談,邀請《新使者》執行總編輯王昭文回顧戒嚴時期歷史,與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以民運台語歌曲來重溫各種緊張、感人的深刻抗爭事件。

王昭文依時間軸重點介紹各反抗事件:因不滿選舉作票而引發警民衝突「中壢事件」、走上街頭聲援政治改革先驅「橋頭事件」、還有「美麗島事件」,包含9日的鼓山事件。王昭文說明美麗島雜誌只發行四期,每期被禁刊但私下銷售仍然很好,她回憶當時是用紙包好雜誌、家家戶戶偷偷傳閱。

美麗島雜誌當時特別之處,是明確要求本土化民主,「已有獨立的概念。」而美麗島事件後公開審判有如民主論壇,透過報導將改革思想傳遞給更多民眾知曉。憶起這些抗爭事件,「造就很多英雄,但故事不專屬於他們。」王昭文表示,感謝所有人的付出之外也要繼續追求公義。

王昭文主講台灣戒嚴時期歷史(攝影/林婉婷)

陳豐惠分享多首耳熟能詳的台語歌曲背後的意義與故事。如心疼林宅血案與獄中政治犯的〈一隻鳥仔哮啾啾〉與〈歌聲透監牢〉,記念鄭南榕與詹益樺自焚的〈蕃薯不驚落土爛〉與〈犧牲換來覺醒〉。另外,激勵類可改詞用以配合各類運動的〈農民全勝利〉和〈咱欲出頭天〉。抒情類有〈黃昏的故鄉〉與〈望你早歸〉等。以語言學來看,陳豐惠認為有些歌曲存在「台語華語化」問題,另外也有漢字呈現台語造成誤解,例如〈台灣翠青〉的歌詞「早前受外邦統治」中,「受」其實要唱「hō͘」才合原意。但從精神層面來看,這些歌曲都曾帶領人們在黑暗局勢中行走,走向美麗島的天光。

陳豐惠現場演唱多首民運代表歌曲(攝影/林婉婷)
全體合影(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