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智

張辰瑋

有些時候和一些基督徒討論神學或信仰問題時,他會說:「我覺得事情不用搞得這麼複雜,我覺得信仰只要知道耶穌愛我,然後我也盡心盡力地愛祂就好了。」

或者有時,我在和人討論某些教會領袖的某些觀點可能有問題時,他就會一本正經地說:「這些牧師每天都會讀經和禱告,我覺得我們如果沒有他這麼屬靈的話,就沒有資格批評他。」很多時候我就會因此語塞,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對話。

這似乎是台灣教會很常見的一個現象,我們很重視屬靈的生命與品格,但不太重視屬靈的知識。我很多時候感到訝異的是,我見到不少被上帝所感動,願意擺上一生盡力去愛上帝的基督徒,似乎願意花很多心力在塑造品格與敬虔,花很多心力在服事,卻不願意花太多力氣去理解、反思我們的信仰。但這真的是主所喜悅的信仰生活嗎?

在華人社會裡,人們會被要求要有好的「態度」和「努力做事」,但對於所做的事是否「理解」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壓抑,因為對教會領袖而言,一群「態度很好」、「努力做事」卻又「不去理解」的人就會變得很好掌握。因此當人們在教會中強調態度(盡心)以及服事(盡力),但卻不強調「理解」(盡智)時,會眾就只能按照牧師說什麼就是什麼,一方面這樣的教會很容易就導致領袖獨裁,另一方面會眾的靈命也永遠都是停在嬰孩的階段長不大,一旦遇到特別的情況、或沒有人告訴他該怎麼做時,信仰就會陷入混亂當中。

更糟糕的是,如果連牧者自己都只注重「品格態度」與「服事」,而沒有在服事的過程中在知識上長進的話,整個教會就會像是沒有舵的船一樣,隨著各種潮流到處亂漂。

台灣的教會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重品格、輕知識」的傳統,對於神學訓練一直沒有很重視。1950年代國語教會來台的時候,很多獨立教會的牧者本身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當他們跟神學院出身的牧師發生衝突時,就認為神學教育是「頭大靈性小」的訓練。因此對於神學教育一直抱持著消極態度。也使得神學院時常在經費上面臨困難,經費困難就難以培育師資與擴展學術規模,而神學院長期討好教會的經營模式使得教會內部的「神學無用論」更得到證實,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不少教會常常會認為傳道人要先有工作經驗比較好,或者也應該要先結婚有家庭會比較好,但很多時候卻不認為傳道人需要受專業的神學訓練。有不少教會自己有訓練的系統,在這個訓練系統中,有不少人全職從小組長、團契輔導慢慢做上來變成傳道人。從這些案例之中,教會重視品格、重視事工,卻輕視神學與教育的現象顯露無遺。至於後果的話,在這幾年我們應該也都能感受到,「教會的集體無知」可能會導致基督徒做出什麼樣的事情。

基督徒個人和教會都應該反思,我們一向強調「盡心、盡力」愛神,但我們「盡智」去愛神了嗎?當傳道人、特會用各種方式要年輕人擺上自己、全心愛主時,教會有提供人們「理解」信仰的途徑和教育嗎?當基督徒願意花時間、花心力參與教會的事工,注意自己的品格,我們有花同等的努力來使知識增長嗎?我們真的「盡智」了嗎?如果人們真的願意如此行,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得多。我想,或許這也比一切口號和各樣特會好得多。 (作者為教會青年)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2 意見

  1. 很多會友把牧師當成是師父般的膜拜,開口閉口牧師說的,特別是在現今小組教會,另外經常假傳聖旨的也很多。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