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台灣文人璀璨年代

【林家鴻台中報導】玉山社12月23日於台中文學館舉行《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新書發表會,該書作者、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分享近年來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以史料為基礎建構出日治到戰後時期,台灣文人面臨時代劇變,如何思索、自處、形成與凝聚文學社群,以及文學前輩如何從作品中展現想要脫困、突圍的韌性與勇氣。

《以文學發聲》的內容是比較學術性的東西,但為了讓一般人覺得有趣,廖振富在當中放置許多辛苦蒐集的文人照片、書信文件、地圖等史料。他說,看完後就會覺得以前台灣人是很風雅的。

廖振富提到書中第3章所介紹蔡惠如,稱他是被遺忘的重要文人。廖添丁和蔡惠如都是來自清水的抗日英雄,但前者是很厲害的小偷,後者是富家子弟,曾在台中市當過區長,後來因不滿殖民統治跑去日本。在他看來,蔡惠如才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廖振富表示,日治時期文人成立的「櫟社」是台灣中部最活躍的詩社,當時的詩社不只寫詩,幾位成員如蔣渭水和林獻堂熱心政治運動。他進一步說明,霧峰林家的萊園是由林獻堂家族在日治時期所設立,作為知識分子聚集與交流的地方,是當時從事政治運動、文化運動和文學創作非常重要的據點。萊園原本因九二一地震成為斷垣殘壁,後來在林獻堂後代、明台高中董事長林芳媖決定下重建起來。

廖振富在書中收錄1930年的兩張明信片,反映連勝文曾祖父連橫與「櫟社」互動情誼,如何從親密到決裂。清領吸食鴉片的陋習,到了日治時期仍無法根除,連橫在報紙投書替政府護航,宣稱吸鴉片是因為先人開墾辛苦,可以用來強身健體,這句話引起輿論撻伐,林獻堂還在日記上評論寡廉鮮恥。「櫟社」因連橫做了有辱詩社的行為,最後開除其會籍,也凸顯詩社清高的形象。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