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聚珍講堂:在聖經與餐桌之間

《聖經餐桌小旅行》新書分享會

「沒時間讀完一本書,就來聽一場演講」,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聚珍講堂」不定期舉辦講座,讓讀者與作者面對面;包括新書分享、手作課程、小展演等,讓弟兄姊妹享受知識性的五感體驗。講座或活動場地接洽請電:06-2356277#141。


(本專題攝影/張允恩、哀玉梅)

關於作者
《聖經餐桌小旅行》作者蘇恩惠,來自歐洲,成長在義大利最南端的西西里島,從小家裡所有食物都是親手製作。沒有錦衣玉食、只求溫飽的農村生活中,常從野外摘取可食用的植物來烹煮。食材簡單、以最美味的方式烹調,是家鄉日常飲食的習慣。即使烹煮簡單的食物,仍會把餐桌布置得像高級餐廳。她認為,食物從來源到手作完成上餐桌,都是上帝最豐盛的預備與恩典。

 

關於書
《聖經餐桌小旅行》包含了45道菜餚,卻不只是一本食譜。每一章都以食物起頭的聖經段落或故事開始。第一章以主禱文為中心,談到天父關心我們的身體,但也要我們確認祂的聖潔,渴望祂在地上掌權。上帝也關心我們的日用飲食,提醒我們祂是供應者,供應我們一切所需。我們以感謝的心領受飲食,不擔心不恐懼,更不需要憂慮生命。我們不只學會分享飲食,更要關心信仰大家庭的每一個家人,還有那些孤單微小的每一個個體。

每一章開頭都是以聖經的段落作為研究,每章都包含某些聖經提到的食物,關於它的描述及象徵意義。如麥子和大麥做的麵包,從聖經時代至今,它都是巴勒斯坦的主食。所謂麵包就是聖經中提到的「餅」,是主食也作為祭祀之用,也就是聖經中提到的素祭;同時也是禮物,用來服侍與接待,例如,「至高者上帝的祭司」麥基洗德王帶著餅和酒去迎接打勝仗的亞伯蘭,把這些食物送給他,為他祝福(創世記14章18~19節);福音書則記載耶穌用餅行神蹟餵飽眾人,餅更成為基督身體的記號。

聖經與食物的一場敬拜

主講◎蘇恩惠
採訪◎張允恩

時間◎2017年10月29日(日)下午2:30
地點◎台灣教會公報社書房

蘇恩惠幼年成長於在義大利,在露天市集可以買到水果蔬菜和海鮮等食物,大部分需要親手烹調。她從小跟著母親和祖母在廚房邊看邊做,學到了烤麵包、做麵條、料理魚類、保存水果和蔬菜的技巧,最特別的經驗是到朋友家體驗釀製葡萄酒的過程。

早期台灣也過著像蘇恩惠小時候親手烹調食物的生活,但今日傳統市場已逐漸被超市取代,各類食物包裝整齊,為了快速與便利,人們不想花時間下廚,於是各種形式的餐廳林立,24小時敞開的便利商店無處不在,各類速食取得容易。在這樣的方便與豐盛下,世界上其實有不少人為下一餐擔憂,須長時間工作以換得溫飽,甚至許多地方連乾淨自來水都沒有,小孩或婦女須徒步幾公里,到河流池塘水井取水。

聖經故事,從餐桌開始

這種現象與你我有什麼關係?蘇恩惠說,閱讀聖經,看見當時人們所過的生活,就是沒有超市、自來水、餐館與冰箱的世界,所有食物必須從頭開始動手製作。多年前,她開始研究巴勒斯坦的歷史與生活、飲食習慣,嘗試以聖經時代的食物為主題素材,希望透過了解聖經中的食物與節慶飲食,更深入認識聖經與其中文化。原本只是個人的學習興趣,不知不覺變成受邀演講的專題,又轉換成系列課程在神學院開課。現在這些課程形成了一本書,也希望可分享給每一個人,用新的眼光來認識聖經!

多數人閱讀聖經並未注意聖經人物究竟吃什麼,也鮮少對聖經人物的生活方式、飲食特色與習慣限制進行了解,而且單從聖經的敘述,可能不知道當時人們究竟吃了些什麼。不過,許多故事的確發生在餐桌上。細心探討吃什麼的同時,餐桌上教導的教訓更顯重要,蘇恩惠說,當她閱讀聖經上有關食物的故事時,開始對經文提到的食物進行研究。

◆最後的晚餐

留意聖經中的食物時,最熟悉、最常提及的就是耶穌與門徒同桌的「最後的晚餐」,後來演變成教會聖禮典「聖餐」。除了最後的晚餐,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原文來看,耶穌教導我們每日向在天上的父求「麵包」。蘇恩惠提問,為什麼耶穌不是教導我們求鮑魚、火雞、生蠔或是吃到飽,卻是麵包呢?這當然與生活習慣緊密關聯,到如今以色列民族的主食仍是麵包,也是填飽肚子最重要的食物,人們們因此學習到耶穌所要教導的是,人生的飽足並非只是肉體上的飽足,還有心靈的飽足。

◆迦拿婚宴、五餅二魚

聖經中不同的食物能夠餵養、改變人的生命。例如,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蹟是在迦拿婚宴,將本質平淡無奇的水,變成令人讚嘆的美酒;耶穌以孩子分享的五餅二魚,使數以千計的人不僅吃飽且豐盛有餘。閱讀福音書可讀到耶穌常接受朋友邀請一同用餐,同桌吃飯時,祂透過比喻教導、赦罪、讚美或訓斥表達真道。不是只在禮拜堂、安息日才講述上帝的教導,在最日常的用餐中,耶穌的教導與神蹟就在其中發生,就從每天都需要的日用飲食開始。

◆嗎哪、鵪鶉及其他

聖經中提到的食物,還有以色列人在曠野吃的嗎哪和鵪鶉;亞伯拉罕和撒拉在幔利橡樹旁熱情款待三位上帝使者。撒拉究竟如何款待?當時沒有7-11,沒有頂新鮮的好鄰居或超級市場,更不會有轉角的小餐館可以招待客旅,所有的東西都得親手做。亞伯拉罕請撒拉用三細亞細麵調和做餅,他又牽了一頭又嫩又好的牛犢,取了奶油和奶招待祂們,真是不容易的預備呢!這也不難想像為什麼馬大為了預備食物而煩躁,還抱怨馬利亞不來幫忙。

聖經食物的屬靈象徵

聖經不斷出現以色列人民的飲食生活,例如:長子的紅豆湯、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水變成酒、耶穌與稅吏吃飯。從這些食物以及它們所扮演的角色,人們是否從中汲取重要教訓?聖經講述道理也包含人們的吃喝──為了維持生命、保持健康。提到食物時,通常不只要談食物本身,還具有特殊意義。例如,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被禁止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上帝讓此樹的果子具有「如果吃了就會死」的特殊附加意義。生或死當然不是單單在於吃了果子,更重要的意義是順從與相信上帝。

聖經提到的食物還具有象徵意涵,例如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翰福音6章35節);在與門徒的最後一餐中,耶穌與他們分享餅,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路加福音22章19節);耶穌拿起杯中的酒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馬太福音26章28節)作為人,我們需要倚靠食物存活;耶穌,更是人們追尋永生,不可缺少的生命糧食。

蘇恩惠提到,她雖然已經讀過聖經很多次,但每次重讀神的話語,仍有新的學習與體會。她對女性議題和聖經裡的食物特別感興趣,幾年前開始以另一種新眼光閱讀聖經,特別關注有關婦女和食物的故事,意識到當中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富含屬靈真理。例如,舊約洪水過後,上帝說:「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創世記9章3節)當然也有以色列人被禁止吃某些魚類和不潔的食物,或是因為特殊的約定與條件,不喝酒、不吃葡萄,例如參孫與撒母耳(民數記6章1~4節、士師記13章1~25節)。

另外,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與亞撒利雅拒絕食用「王膳」,只吃蔬菜、喝水。有人因此討論素食主義的價值,然而若更深入探討將發現,他們「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汙自己」(但以理書1章8節),重點在用飲食向人、向神展現決心與毅力。因為王的飲食送到他們的飯桌之前已祭過別神,也可能有不潔淨的肉食。拒絕「王膳」,呈現更深層次的意涵,藉飲食行為表明歸屬上帝的決志。

聖經也討論禁食,有些人或團體為了特定的理由禁食,例如,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在贖罪日禁食,每年守普珥日的時候也要禁食,新約也提到嚴守律法的法利賽人一週禁食兩次。禁食的意義是什麼呢?當然絕對不是為了減肥。撒母耳記上7章3~6節記載,以色列人承認他們的罪,因離棄上主去拜外邦神而懺悔,全會眾都禁食;但以理書9章3~6節記載,但以理為百姓的罪孽代求而禁食禱告。禁食讓人明白自己需要食物,也察覺自己太看重食物,即便不餓也花許多金錢在三餐,常常浪費甚至忘記感恩,忘記賞賜的是上帝。禁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學會分享,就算不富足,依舊願意將所有的分享給飢餓的人,如同以賽亞書58章7節所提到:「把你們的食物分給飢餓的人;把你們的房屋開放給無家可歸的窮人;拿衣服給赤身露體的人。」禱告未必一定要禁食,學會感恩、學會付出並以正確心態禱告,反而更重要。

廚房裡的神學

蘇恩惠提到,她希望《聖經餐桌小旅行》可以讓大家使用於團契,青年、婦女,甚至家庭都可以使用這本書進行小組聖經學習,也可以成為大家閱讀聖經之前的「前菜」,將此書作為一個工具,在聚會、小組、查經班,從最生活化的食物觀點切入,如同人們習慣的招呼方式「吃飽了嗎?」聚會可從讀經開始,接著一起用聖經中的食物為範本一起來製作,一起享用、學習分享,更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再來思考一次彼此都熟悉的聖經,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種激勵,鼓勵讀者用新的眼光閱讀聖經,讓每一個人可以用新的眼光,帶著熱情,充滿興趣進一步研究聖經,找出上帝對每一個人所要訴說的事。人們享用食物,經過消化成為身體的養分、存活的動力;閱讀聖經時,人們咀嚼上帝的話,消化成為新的力量來過新的生活,加上每一個人與上帝的故事,成為很棒的契機,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一起團契。這本書不是食譜也不是評論,而是一本學習聖經的書,讓讀者學習享受閱讀和生活,豐富生活的想像力,透過嘗試做菜,不但回到聖經、回到手作,也增加與人的互動,享受烹飪,透過嘗試烹煮聖經中所提到的食物,學會為別人付出,學會分享。這本書也是一本適合團契或婦女聚會時的操作書,可照原樣使用這本書,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思考,藉由發現討論,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廚房神學。

廚房神學是什麼?使徒行傳記載使徒把擁有的東西分享出去,賣掉田產彼此分享,到彼此的家一起吃飯和感謝,這就是他們的禮拜,不是只在禮拜堂,不是特定的時間地點,而是在最日常的用餐中彼此分享上帝,感恩與聚會的時候就是敬拜。教會不一定是特定建築物,而是一種上帝的召聚。馬太福音18章20節提到:「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的地方,我就在他們中間。」這就是教會,所以在廚房裡也有神學。
蘇恩惠表示好客是一種態度,當人們願意招待就學習到分享,但被迫去招待、請客卻是讓人疲累的。透過分享學習分享,更學習到對彼此的尊重,也包含對食物的尊重,學會對所擁有的感恩,蘇恩惠邀請讀者和她一起發展出屬於台灣的廚房神學!

回應時間

Q:聖經有關於藥材的記載嗎?
A:列王紀下20章1~11節記載,希西家王生病了,先知說要用無花果碾成泥,做成餅敷在傷口。從經文中可看出,希西家能痊癒不單單由於無花果餅,而是從上帝而來的恩典與醫治。今天我們身邊若有生病的人,他們需要的不只是醫生,也不只是藥物的治療,而是需要更多關心,更重要的是從神而來的醫治。

Q:食物與感恩之間的關聯為何?
A:聖經中所有的禁食都是有原因的,大多是為了認罪禱告,也有是為了代求而禁食禱告,不是為了減肥、不是晚一點吃飯,而是在這個過程承認自己的罪與軟弱。在禁食的過程,不僅認清身體對食物的需要,更體會心靈需要屬靈的糧食。研究聖經的食物後,我學習到的不是如何將食物變成美食,而是學會感恩,學會簡單飲食,簡單過生活。人所需要的豐富,絕對不只是在食物的豐盛上,而是生命、心靈的豐富。

Q:聖經食物有特殊用途?
A:聖經中常常把食物作為他用,例如橄欖油不是拿來煮菜,也不是像今天強調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價值。新約提到用橄欖油為病人抹油,病人能得醫治,無關這個油好不好,乃是因為弟兄姊妹的代禱與代求,最重要的還有上帝的醫治。

Q:聖經中所說的無酵餅,對猶太人的意義為何?
A:猶太人出埃及時,為了趕緊吃飽趕緊上路,沒有辦法慢慢等餅發酵。猶太人今天仍然以無酵餅作為記念逾越節的食物,卻不是平常用餐的主食。今天當你招待猶太人時,不必刻意預備無酵餅,因為一個虔誠的猶太人不會與你一起享用逾越節的晚餐,這是他們重要的家庭聚會。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