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以斯帖,思考有愛的未來

目珠

閱讀以斯帖記的時候,我們時常以猶大人、末底改或以斯帖的角度來思考,得出的結論必然是看到一個愚笨、沒有主見的亞哈隨魯王。但當我們仔細思考其中的政治暗喻,也許會和電影《血觀音》一樣,看見「更高級的玩家」在玩什麼遊戲。

亞哈隨魯王在以斯帖記中展現的特色是:不斷地詢問臣民的意見,並在聽到合他心意的答案時,給予他們行動的權力。透過這種方式,亞哈隨魯王不斷地在測試底下的臣民是否忠心,6章6節測試哈曼:「王所喜悅尊榮的,當如何待他?」沒想到哈曼以為是要他賞賜,便答:「乘坐王所穿的朝服、騎乘御馬、得以遊街享受尊榮。」卻讓亞哈隨魯王看到哈曼內心「想當王」的野心。哈曼的死不是因種族滅絕的罪名,而是他「在宮內、在亞哈隨魯王面前凌辱王后。」

第二個特色是,哈曼陳述猶大滅絕計畫時,捐出一萬他連得銀子給國庫(相當於當時波斯帝國年收入三分之一),哈曼被抄家滅族後,產業都歸到了以斯帖身上,這也代表財產最後進入王室口袋裡。
最後,亞哈隨魯王不斷強調「王」的話語是不可改變的。所以儘管後悔,他卻沒有將瓦實提召回,而他也拒絕收回對猶大人屠殺的命令,只給予末底改和以斯帖頒布法令的權力,也因此有了亞達月13日的防衛、對抗。

作為統治者,王透過讓臣民揣測上意,出事時由臣民來扛下責任,而他也在其中測試臣民是否有反叛心。而透過操弄猶大人與亞甲人的族群鬥爭,收穫更忠心於他的猶大人為臣民,並為王室增加財產。亞哈隨魯王無疑是非常厲害的統治者。

有時釋經太快帶入自身的意識形態,從人民的角度看他是個爛王,卻忽略握有權力的「王」要的東西和人民並不一樣。透過不同的分析,讓我們看見統治者的思維,進而提防統治者的運作行動,維護人民的利益。電影《血觀音》,將鬥爭赤裸裸放在眼前,讓觀眾透過悲劇結局,重新決定、思考台灣的未來?拒絕「我是為你好」的謊言,誠實的面對我們自己和統治者,如此才能夠反抗悲劇故事,共同找尋「有愛的未來」。 (作者為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