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普世、教會、行動──2017CWM全球青年論壇

文圖/王御恩(CWM全球青年論壇台灣代表)

四海青年聚集「今日青年,今日教會」

8月22日,國際青年論壇的頭一日,來自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CWM)主辦方代表,對世界各地青年發出直截了當的歡迎與邀請:「每個清晨與夜晚,請捫心自問三個問題『我是誰?』『我為什麼在此?』『我要怎麼做?』」

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華美舒適的論壇會場裡,教會青年代表們不斷被挑戰,也在這次的論壇裡磨練出對當代教會與世界更敏銳的觀察。在論壇的那幾日,透過與彼此交流分享,我們看見世界各地青年對自身處境發出屬於這一個世代的呼聲。那一天帶領查經牧師的勉勵:「青年不是明日的教會,青年就是今日的教會。」至今迴盪在心裡。

東亞青年的挑戰

在大會安排下,與會青年以教會所屬區域來分組,台灣代表連同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韓國代表被劃分為東亞組,我們也是未來幾日互動最密切最常聚在一塊的朋友。

東亞地區在語言上共同性有二:一是英文皆非主要語言(新加坡除外),其二則是多數成員皆以華語為主要語言。語言在論壇裡所扮演的重要性自不須贅述,然而我們不得不聚焦在語言隔閡帶來的資訊不平等。相較非英語系國家,英語系國家的青年在演講、討論、會議記錄裡,擁有語言知識的絕對優勢,自然而然扮演著領導論述的角色;而已經身處語言弱勢的東亞區朋友中,又可細分為華語使用者與非華語使用者,緬甸與韓國青年代表在數日馬拉松式的會議中,幾乎是處於溝通、資訊的相對弱勢。

在我們討論帝國(Empire)與霸權(Hegemony)時,語言和資訊不平等的事實在在顯明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有意或無意的壓迫。也因為如此,論壇期間,東亞代表們更是積極地在各個場域把握機會,以有限的語言分享地方教會困境與生命故事,而真摯分享的心似乎縮小了語言的隔閡。

帝國2.0處境中的信仰再思

近年來,CWM的活動主題與神學探討聚焦在「帝國處境中的宣教」議題上,為使教會有能力面對、回應、以及批判21世紀受「帝國」無所不在宰制的處境。

這裡指的「帝國」已非傳統上僅限軍事與政治的帝國,「帝國」一詞已經是更新版的帝國2.0或者更巨大更無所不包,且與「霸權」成為密不可分的現況。

接連數日密集講座與討論,圍繞在「當代教會再想像與門徒再造──在帝國的情境裡」的主題中,而我們越聚焦在「帝國」上的時候,就越發現它如何深植在日常生活裡,宰制著我們的意識形態、選擇與行為。與會期間甚至發現,許多國家的歷史處境及教會教導,使得教會青年更無法脫離傳統帝國論述。歐洲青年起身發言時,非洲青年的回應彷彿對殖民者的憤怒與揶揄諷刺,呈現了對帝國的批判尚停留在早期殖民時期的情境。

至於現今無孔不入的帝國,與會青年也未能有效指認,更遑論批判。如早禱、晚禱的詩歌敬拜,只有在出現美國敬拜詩歌時,才喚起眾人的記憶,對著投射在螢幕的影音舉手「敬拜」起來。而其他國家文化特色的詩歌因無法引起共鳴,最後在早晚禱裡逐漸消失。

無所不在的帝國,亦見於消費行為中,小至個人消費,大至大型企業與政府的買賣收受,在凡事皆可買賣(Commodify,商品化)的資本主義體制底下,如國家以和平之名進行的軍武槍砲買賣、以政府之姿「接管」原住民傳統領域後與財閥進行買賣,就連時下最流行的環保議題也能以「綠色商品」包裝買賣;社會面對種種議題逐漸失去敏感度,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僅利益那些買得起報導畫面、在上位有權力的人來塑造我們的每日視聽。

上述冰山一角的消費模式,背後真正應該看見的事實是,帝國不斷製造各種怪獸侵蝕著心靈、環境,以及基督的肢體。正如我們的消費行為影響溫室效應這件早已廣為人知的真相,再怎麼迫切的說詞,似乎也影響不到遠在天邊的「我們」,一切的災難「只要與我們無關,消費什麼其實也就無所謂」的心態,基督的教會要如何在這種處境裡發出的回應與呼聲?

「帝國」之惡所帶來苦難與信仰實踐的難題

一位吐瓦魯(Tuvalu)教會弟兄他利亞(Talia)在台上分享氣候變遷的議題,透過影像讓我們看見,一片汪洋在極短的時間,從海岸線直撲向島上的房屋,力量之大無堅不摧。奇怪的是,眼看著海洋無聲漲起、漫入島嶼,與人們的驚呼形成極大對比。人們的無奈只能透過拍攝將眼前的畫面記錄下來,而希望能改變些什麼的心情,跟洶湧洪水形成極大矛盾,糾結於心。海平面上升危及許多太平洋地區的弟兄姊妹,許多人夜裡無法入眠,只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上漲的海水會吞沒他們世代賴以生存的家園。

「我不求祢把他們從世上接走,只求祢保全他們,使他們脫離那惡者。」(約翰福音17章15節)

面臨無力阻止的海水,吐瓦魯的教會直接面對的衝擊是人們苦難中的呼聲,也就是信仰與生存直接產生的疑惑:「為什麼貧窮者要因富有者的罪受到懲罰?」「神不是立約說不再以洪水淹沒大地?」「為什麼我們因著別人的過犯受苦?」在這樣的處境下,他利亞特別提到一種新興的基本教義潮流,強調「災難是末世的種種跡象」、「耶穌必再來」;其中「脫離」這世界,進入新天新地更是整個福音宣講的重點。

這些講論最弔詭的地方在於,教會選擇忽略人們受苦的真相,試圖將信徒抽離這個世界,避而不談所處世界中,結構性的惡及不公義,教會也並未積極地發出對這個世界先知性的具體批判。那些「為你禱告」、「耶穌愛你」、「大家快悔改」的神聖話語,在受苦的處境下,只顯得更加諷刺荒謬。

他利亞的分享指出,在「帝國」層層疊疊相互交織的結構底下,每一個人既是受害者,也可能在無意中成為加害者。要明確直指帝國的樣貌是困難的,但並非不可能,需要的是真實並沉痛地認清苦難及資本主義所帶來結構之惡的事實。

教會必須承認,忽視種種不公義、忘了尊重上主所創造的世界,承認在面對人們受苦時,選擇抽離、隔絕,甚至是因為這些「耶穌再來的末世觀」忽視在這世界教會所應扮演的角色,教會甚至必須承認在某些時刻教會就站在壓迫者角色的事實。

他利亞最後以強烈的呼籲,為在場眾教會青年帶來振聾發聵的呼聲:「請不要為我們祈禱!行動吧!」

回到自身處境的難題──再想像「教會」

某一天,正當大家熱烈討論指出帝國種種的惡,是如何以財團、政府、資本主義、歧視、文化、意識形態等姿態侵蝕身心靈時,一位台灣講師問了個問題:「當我們在討論帝國的同時,萬一『教會』就是帝國呢?」

此話一出,全場窸窣聲音頓時消失。似乎點出大家都曾經意識到,卻未曾有勇氣問的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教會,不可避免排列在壓迫者的角色當中。為此我們必須時時警醒,我們稱自己是基督徒或是教會,而實際的作為卻是忽視社會上的議題,只講自身的幸福與增長,只顧華而不實的慶典。在教會門外,耶穌正緩緩走向那些邊緣的呼聲。

論壇結束後,歷經15個小時航程,從南非到香港轉機,再從香港返回故鄉台灣。降落的當下,正好是傍晚餘暉照耀的魔幻時刻,底下田園、工廠、道路、海岸線看起來十分微小,望著紅紅的夕陽,心中卻是千頭萬緒,想著要如何分享這趟南非行所帶來的衝擊與思考,如何在台灣的處境當中看見教會的角色?

在當代一片討論著如何幸福、如何增長的潮流裡,教會是否可能發出先知性的呼聲,對時代、社會、當權者作出批判?是否有可能在當前的處境裡開始討論如何打開教會的門、打破教會的牆?如何詮釋傷痛的歷史並效法耶穌與受逼迫的弱勢站在一起?教會要如何聆聽那些因性向、種族、經濟被壓迫的生命?教會如何做出行動而不是單單「為你禱告」?我們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基督徒的身分警醒?但,這又如何可能?

一個萬全又簡單的答案是不夠的,是魯莽的,是粗糙的,我們正在找尋答案中掙扎著。有時,會認為世界依然運轉,受盡苦難的人們依舊如此生存著,面對這些呼聲時我們又能如何?正是在即將放棄改變的當下,最需要再次回到耶穌的所立的榜樣與教導上。

「我因你而在,你因我而在」(Umuntu Ngumuntu Ngabantu),正如這句極美的南非諺語所表達的精神,你、我是彼此存在的緊密關係,我們與神所創造的世界緊密不可分的關係、基督徒與主耶穌緊密的連結,正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為了不公義而感到憤怒、為了世上鄰舍、姊妹弟兄的受苦感到痛苦,為著彼此的喜樂而喜樂的原因。

青年論壇講師HyeRan博士特別叮囑:「Dream big but act small.」旨在說,改變需要我們投身在每一日生活的細節與批判的鍛鍊。

我們必須時時警醒,望著那公義與和平的上帝國,持續不斷前進。讓我們一同為著這個破碎的世界祈禱,並以實際行動活出「我因你而在」的精神,警醒「帝國」無時無刻的侵略,學習耶穌溫柔謙卑的智慧,我們需要去相信改變、盼望公義與和平、對彼此的仁愛,需要你、我彼此連結的生命,那一刻,我們將與耶穌同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