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三鐵「共構」與「共站」的教會

陳柏志(拉斯維加斯台美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美國鐵路運輸系統多為私人經營,因此數家鐵路公司建設的線路在經營某區域時,常有部分重疊情況發生。早年美國大型城市往往有數個不同公司經營火車站,雖富有競爭力但也為轉乘旅客帶來困擾,更間接限制城市擴張。因此從19世紀末,各大城市開始建設大量的共構車站(Union Station,又稱聯合車站)來協調解決此一問題,不僅當作交通運輸上的樞紐,也成功地打造更繁華的大都會。

在台灣,最早的共構車站是日治時期的嘉義車站;分別由縱貫線、森林鐵路、糖業鐵路所組成。最先實現「三鐵共構」的則是台北車站(捷運/台鐵/高鐵共構);而最先實現「三鐵共站」則是板橋車站(台鐵及高鐵為共構,並與捷運站為共站)。之後南港車站、高雄左營站、桃園機場站皆以共構或共站方式來經營,不僅為居民帶來便利,也因此大幅改變城市發展。

將「共構」或「共站」的原理投射在今天的教會發展,不難發現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各宗派好比各家鐵路公司企業主,教會就像是城市內的大小車站,所屬信徒就是穿梭的旅客,而非信徒則是城市地區的偏遠住民。當教會各行其道時,表面上看來充滿競爭潛力,背後卻是誰也不肯讓利。各教會是來這個城市「插旗」、「占地盤」,卻不是來幫助這個城市整合與進步。因此長久下來,經常感受不便的偏遠居民(非信徒),壓根不會有搭乘交通運輸(上教會)的念頭,倒不如自己開車(民間宗教)方便。

「共站」的理念在海外台灣人教會更加明顯。過去數十年,許多台灣人美國長老教會與美國長老教會發展出「共站模式」,由不同小會治理,但共用同一建物,長久下來有不少教會雙方間建立起成熟的互信關係,不僅平起平坐,甚至也接受對方贈與,例如土地或禮拜堂等,為台美教會帶來發展契機。

而台灣人海外教會或原住民教會最常遇到的「傳承」問題,也可以套用「共構」想法。最早期的台灣人習慣以「母語」敬拜,較後期的則習慣用「華語」,如果在美國出生,則勢必以「英語」為主;要找到精通三種語言的牧師來講道,又能兼顧老、中、青三代的關懷牧養,簡直難上加難;因此只用母語的教會無法吸引中壯年進來,更留不住青少年與兒童的心,只能日見教會變得白髮蒼蒼。

如果教會決策者把母語(情感語言)、華語(官方語言)、英語(世界語言)當作三鐵來共構,在完善的制度規劃下,讓有需求的乘客可以從這裡上車,不必捨近求遠,相信教會的發展仍大有可為。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