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炭焙金針 見證多元宣道

阿美中會達蘭埠教會產銷有機農業 首獲歐盟認證 帶動更新台灣餐桌文化

編按 :1月21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國內外宣道奉獻主日,本報將連續兩期分別介紹阿美中會達蘭埠教會國內產業宣道事工、東京台灣教會國外宣道事工,見證宣道事工多元面貌。

【陳逸凡專題報導】花蓮縣富里鄉,以栽種優質稻米而聞名,富里農會推出自有品牌「富麗米」行銷全台,農會展售中心所販售的便當更是遊客必嚐的美味。阿美中會達蘭埠教會牧師張英妹熱情地招待訪客在此用餐過後,師丈哈尼阿木驅車載著一行人轉往鄰近以金針花海成為台灣夢幻景點的六十石山,在山腰上達蘭埠教會經營的「黑暗部落展售中心」,講述黑暗部落不日花的故事。

聲名大噪的阿美族部落

12月初並非金針花季,車子行駛在六十石山的道路上,兩旁一望無際的金針,看起來就像一叢叢翠綠的韭菜一樣,沿途也無爆滿的遊客佇足拍照。中午過後,山上起了濃霧,在白茫茫的世界裡,張英妹坐在以箭竹搭建的阿美族傳統建築中,享受寧靜的田園時光,分享多年來從事金針產業宣道、進而促成台灣飲食文化改變的心路歷程。

張英妹說,「達蘭埠」(Talampo)這個名字不是阿美族取的,可能是平埔族、布農族或卑南族取的名字。達蘭埠是漢人在日本時代的稱呼,指的應該是一個「頭」,是很有智慧的領導者、勇士及領袖,部落的耆老表示,過去曾有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作他們的領袖,不過這些都是口傳,沒有文字。

達蘭埠的新部落原本沒有什麼人,以前大多住在俗稱黑暗部落的舊部落,據聞是打獵的獵人從台東追獵物至此,發現此地依山傍水有盆地可以種植地瓜、稻米等,定居後招呼花蓮瑞穗鄉的同胞一起前來居住。但是後來發現這裡讀書、買賣農作物及生活用品都不方便,大約60年前輾轉遷徙到新部落。

達蘭埠舊部落,因為位置偏遠,長年以來沒有電力供應,而有了「黑暗部落」之稱。張英妹說,本來做金針產業並沒有想要出名,沒想到黑暗部落因為沒有電,被媒體披露後聲名大噪,連英國廣播公司(BBC)都派人前來採訪,採訪期間住在部落3天剛好又遇到颱風,被困在沒電的部落,報導刊出後,黑暗部落也因此得到政府重視。

黑暗部落的不日花

達蘭埠部落的無毒炭焙金針,是產業發展的另一個傳奇,以達蘭埠教會為中心組成的達蘭埠文化農業產業推廣協會,以「黑暗部落不日花」打開名號,全程採無毒有機栽培、不燻硫磺烘焙製造,滋味特別鮮脆甜美,更設計專屬包裝,建立自己的品牌。

由於金針園若不使用除草劑及化學肥料,就必須投入大量人力拔除雜草、育肥堆肥來驅除蟲害,所謂「不日花」指的就是「一日不辛勤,隔日即成花」。

達蘭埠的金針約在每年10月底包裝,隔年上市。金針的烘焙過程有一定條件,必須要有經驗的老師傅才能掌握好時間,過去金針需要烘製18個小時,達蘭埠的金針則烘製22~24小時,剛開始大火,之後再用木炭烘焙,因此稱為炭焙金針。

2003年開始,達蘭埠部落的金針產業在張英妹號召下開始轉型,從操作習慣開始改變,不使用除草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做無毒農業不需要很大的區塊,依照農民的能力從小面積開始轉型,從特定區塊開始做無毒。

轉型初期因為不能使用化學除草劑,只能用人工拔草,眾人意識到人力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開始找回以前阿美族的文化,就是「Malapaliw」(交換工)。張英妹說,以前阿美族蓋房子、做堤防、種菜、割稻,不論做什麼都是以交換工的方式互助合作。

「我們把這個方法沿用到無毒農業,大家沒辦法用化學肥料,協會就幫他堆肥,這個金針的共同經營有一群工班,有老人也有年輕人,年輕人負責施肥、拔草,一年換三次工,輪流到不同的農戶田裡幫忙。」張英妹回憶這段歷程,從一開始告訴農戶不要使用化學肥料,因為肥料直接會改變土壤,所以自己做防治資材,包括辣椒水、水晶肥皂、燒稻梗,酸甜苦辣通通來,就是要防治田區的蟲。

如此陪伴3年以後轉型做有機,就必須要做得更徹底,包括周圍的環境都不能用除草劑。如果要做有機農業,就必須設立一個緩衝帶,跟使用化學肥料的田區拉開距離。若是沒有耐心、或者自己放棄,也不會勉強農戶加入,必須心甘情願加入才能持續。

教會帶頭,改變台灣飲食習慣

張英妹牧師說,達蘭埠教會原來的理念是,協助農戶在產業上跟別人不一樣,降低食安危機。以前整座六十石山都是慣行農業,會使用除草劑及化學肥料,為了保存金針的鮮度及色彩,所生產的全部都是硫磺浸泡或燻製的金針。

而一般的硫磺金針其實一年後產生酸敗味,顏色也會變,因此很多廠商會故意把金針放在外面,與露水作用後改變金針顏色,看似天然,其實仍是硫磺金針,這個問題至今仍存在,雖然號稱無硫金針,其實只是降低劑量,沒有浸泡硫磺,但仍是用硫磺燻製。

達蘭埠部落的金針走無毒國際認證,衝擊了整個台灣的金針市場,本來台灣消費者所看到的都是硫磺金針,當達蘭埠的炭焙無毒金針出現在市面上後,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開始不再購買色澤鮮豔的硫磺金針。

如今市面上多是號稱無硫或無毒金針,然而其實要做完全無毒金針不簡單,因為金針園的雜草很多,必須投入大量人力除草。在轉作過程中,張英妹很感謝上帝讓台灣人飲食習慣改變,認識什麼樣的金針對人體有害。

由於達蘭埠的金針品質穩定,打響品牌名號後,不用煩惱如何銷售,消費者會自己來報到,所以衝擊到全台灣販售金針的大盤商。然而達蘭埠的金針不賣給大盤商,因此大盤商用盡方法,意圖讓有機金針產業受到衝擊。但張英妹選擇不與他們正面衝突,她認為若是上帝帶領,必會開路。

張英妹回憶,黑暗部落可以說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中會產業宣教的起頭,現在阿美中會鼓勵農戶進行自然農業,包括水果、蔬菜、稻米,也有許多中會跟進,在總會「一領一」宣教的架構下提出「多元宣教」概念,包括社區服務、長照、產業,以一領一課程作為基礎扎根。

牧會非罐頭,結合文化新倍加

張英妹總結這一路來的過程,從一開始做異夢看見達蘭埠的願景開始,到金針產業轉型成功,每一個感動其實都有聖靈的帶領,每一個動作跟異象,都是上帝賦予的恩賜,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這些事。她說自己前來達蘭埠牧會,從來沒想過會做農業相關的事情,而且還影響更多教會走上產業宣教的路,當時完全不知道會走到這個地步,如今阿美中會根基已在這個地方。

達蘭埠教會產業發展宗旨,結合了原鄉部落文化與基督信仰根基。

「牧會不是一個罐頭打開來,而是各個地方、各個社區所需要的都不一樣,文化背景跟農業發展都不一樣。」張英妹指出,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來說,在信仰上的訓練很好,但是如何倍增成為多面向並具有特色,則需因地制宜。

這也是這幾年無形中從做中學的發現,阿美中會原來跟別的教會體質不一樣,文化背景也不一樣。近年發展特色產業、特色教會,實質上已不單單是在做一領一新倍加。(本專題相片提供/達蘭埠教會、陳逸凡)

不計成本培育  只為吃得安心

達蘭埠的金針採收後由達蘭埠文化農業產業推廣協會負責集中,包括秤重、集貨、烘焙、送到理貨中心,一整年管理金針行銷出貨,大約10月初所有的金針款項就會交給農民,在採收前協會就會公告價格,金針進到協會以後,就是協會的事。

農民拿到錢之後又開始下一輪的種植,又開始一年3次拔草交換工整理田區,12月一次、隔年3月一次、6月一次,然後8月開始就可以再次採金針。張英妹表示「我們要求農戶,既然在協會管理下,一定要使用協會的牛奶育肥。我們的金針會甜,就是自己育肥,主要的素材是瑞穗牧場無法販售的初乳,就是不能用市面上的有機肥或化學肥料。」

每年金針花產季來到的時候,必須透過人工手摘挑選適合加工的二日鮮蕾,再經慢火煙燻烘乾才能販售。

不過有機栽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農戶年長後沒有體力拔草,要找人力替代就比較辛苦。張英妹說,「若要退出也沒關係,不適合就不勉強。我們從無毒到有機,現在已經日趨穩定,穩定下來的農戶大約十幾戶,其實農戶完全不會被價格吸引,主要是人沒有體力,喊再高的價格也沒用。」

由於現在的人工工錢很高,這都是現在達蘭埠金針產業遇到的處境。為了維持品質,人員不會有很大的汰換,主要還是要有信得過的人才可以做。作業的師傅也無法更換,育肥、烘焙品質才會穩定,吃得到、聞得到、感覺得到。

張英妹也感嘆部落的年輕人在外面發展,聽到部落的故事反而覺得是天方夜譚,甚至不太想聽。「我不會逼年輕人留下來,反而會問他有什麼目的?想要做什麼?為什麼想留下來?一定要有預備心,才可以留下來。」

信仰為基礎 走過歐盟有機認證漫長路

【陳逸凡專題報導】2007年,達蘭埠的金針原本要申請國內認證,卻因為土地屬於國有林班地,而無法進行認證,想不到反而意外走上國際認證的道路。

事實上2005年開始,達蘭埠部落就與世界展望會合作,由展望會擔任培力單位,4年中培養農民、照顧田區、拔草、堆肥、育肥、管理金針園。金針園是農民的,協會及教會只是負責整合,透過管理、監督、一同上課,來幫助農民理解協會所做的事。

歐盟有機認證(IMO)

由於國際認證有許多要求,所需預備的資料更為繁瑣。然而歐盟有機認證(IMO)不需要土地是自己的,只要是田區的實際管理者就可以進行認證。原本認證需要3年的時間,想不到歐盟認證單位前來達蘭埠實地考察後,在2009年就宣布達蘭埠金針通過認證,成為台灣原住民第一張國際認證。

張英妹回憶,當年富里農會並不看好達蘭埠部落的金針,還勸告說認證沒那麼簡單,不能使用化學肥料,一切都要自己來。然而張英妹說,其實在展望會進行培力時,曾邀請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前來陪伴大家約4年時間,教導管理田區、區隔慣行農作、製作堆肥等,因此對於認證所需內容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當時除了達蘭埠的金針之外,富里農會的有機米也正在進行國際認證。當年包含達蘭埠在內,全台灣共有3個單位申請國際認證,而最後只有黑暗部落通過審核。一時之間各大媒體爭相採訪,連中國中央電視台都前來採訪。時任花蓮縣長的謝深山大力肯定黑暗部落的產業,富里農會從此願意販售黑暗部落的金針。
目前山上有機栽培金針的農戶其實不多,但是很多人都宣稱自己是有機栽培。為了不與農民對立,教會選擇低調面對,消費者需要睜大眼睛。目前達蘭埠的金針除了賣給農會,也會賣給主婦聯盟等有機廠商,也會自行包裝販售。

由於過去從來沒有金針做過國際認證,所以一開始拿茶葉的表格來做為參考標準,與台北生物開發技術中心的博士配合,經過不斷修正,把各種研究實際運用在田區,也以實際經驗反饋給研究者,例如蟲是怕酸還是怕辣?

國際認證的要求很高,包括田區、設備、環境、廁所、工寮、育肥,甚至牛吃的草全部都要測,為了國際認證還特地配合設立理貨中心、深山裡蓋公共廁所、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不斷進行教育訓練,然後請專人開始處理表單。

張英妹笑著說,要通過認證的辛苦,她現在想起來都不想再做第二次。她認為要做友善農業要有良心,而「良心前面就是信仰,沒有信仰我不相信能夠有良心。」「做國際認證要有一筆錢,訓練、設備、硬體、人員薪水、認證員的機票與住宿都要錢,你敢不敢做?」

張英妹仔細敘述部落目前所發展出的有機金針產品。

過程中真正激勵張英妹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焚而不燬的標誌。她有感而發地說:「這個不是隨便做的,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為什麼把這個當作信仰的精神?我把這幾個字掛在心裡,走過各種困難的環境。」國際認證通過後,整個部落就曝光了,黑暗部落開始被認識,他們的確也變成指標性的人物,很榮幸無形中造就了這個部落。

體驗「不來電」的黑暗部落

達蘭埠舊部落,長期以來沒有電力供應,夜裡有最自然的月光,沒電、沒燈,人們叫他「黑暗部落」。每年的金針花海,總吸引遊客朝聖,在這裡除了可以體驗一望無際美麗的金針花海,還可以進行夜間生態觀察。

由達蘭埠文化農業產業推廣協會推出的套裝行程,接待團體客人溯溪、古道建走及吃住。不過由於人力有限,因此每個月最多接待2組20人以上的團客。客人以香港、澳門及台灣大專院校學生居多。

2017年12月達蘭埠的兩組客人,分別來自香港及玉山神學院。張英妹說,限制接待人數還有一個主因,就是不希望黑暗部落成為觀光地區,發展產業從來不是希望變成觀光地區,「你可來體驗農場、休閒、原住民傳統,但絕對不是要賺大錢,只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在做無毒農業,以及怎麼樣走過這個過程。」

政府原本也期待把這裡變成觀光地區,但張英妹表達婉拒之意,因為一旦變成觀光地區,這裡將不再是黑暗部落,產業也會遭受破壞,到時候所有人想的都會是如何賺大錢。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