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vs.地方總體營造

李道勇

「地方創生」這名詞似乎很新鮮,一般都連結到日本安倍首相,2014年9月在日本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時,將該屆國會定位為「地方創生國會」。理由是日本到了2040年,可能有900個村落消失。

日本比台灣更早面臨高齡化、少子化的問題,2014年,就有11萬人湧入東京就業、居住;地方人口流失嚴重,也就等於傳統文化、歷史等重要資產,隨之淹沒。

12年前,南投縣竹山鎮的何培鈞先生貸款1500萬元翻修百年古宅,命名為「天空的院子」(類似九份天空之城,現改名水心月茶坊)。他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在竹山鎮上陸續成立「小鎮文創」、「竹青庭人文空間」,利用打工換宿、在地青年凝聚、舉辦論壇、餐飲、在地採購等方式,逐步讓竹山青年回流,他同時鼓動竹山居民的榮譽感與參與,使得竹山偏僻小鎮,因為他的努力、關注,每年帶動10萬名遊客到訪。

何培鈞讓遊覽車停遠一點,讓每個來竹山觀光的遊客,從下車地點到參觀點之間,整個路程都是竹山遊覽體驗、觀察與攝影的行程。而非送到定點後,吃完飯買完伴手禮、上完廁所就離開。

此外,他也把創業項目,去跟當地風土、特產、歷史發生關聯,一方面能讓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地方發展,另一方面能讓商業發展的美好果實,與居民共享,兼顧生意與生活型態,而不被觀光者消費掉。

去年12月初,新北市府農業局在土城區頂欣社區舉辦「綠美化與可食地景」表揚會,市長朱立倫表示,新北市推動「可食地景」已達413處,不但達到環境綠美化的效果,還種植各式蔬果與香草植物,也提供社區民眾及老人共餐的新鮮健康食材(我建議將「可食地景」改為「食享地景」),土城的表現與竹山小鎮可說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不是外國月亮比較圓,1996年李登輝擔任總統,就曾大力提倡「地方總體營造」。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者)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