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茵茵談《再見再見》專輯│再見是離別,也是再相見

採訪◎Yvette Chen

療癒系歌手史茵茵,擁有台大外文、哈佛碩士的傲人學歷,因始終無法放下對音樂的熱情,在28歲那一年轉行為歌手,曲風橫跨流行、爵士、福音與音樂劇,用歌聲傳遞感動與希望。2009年,她發行首張專輯《有人在替你祈禱》,隨即入圍金曲獎傳藝類最佳演唱獎。

在睽違8年之後,為記念已過世的外婆王陳雪鶯女士,史茵茵與活躍於紐約、同時也是台灣女婿的烏克蘭裔鋼琴家亞歷普洛尼(Alex Pryrodny)合作,2017年底再度推出暖心代表作《再見再見》,用人聲與鋼琴的細緻對話,演繹外婆深愛的百年經典詩歌、民謠與創作曲目,也娓娓道出家族三代女人信仰和生命的告白……。

與摯愛道別

談起新專輯的概念,史茵茵說,源自專輯最後一首詩歌〈再相會〉(Till We Meet Again),是盼望、是期待有天能與外婆再見面,因為有一種再見,是轉身後的道別,但還有一種再見,是期盼天堂再相見。「再見」是道別,當然有很深的不捨,但同時也是「再相會」,因為深信在主裡、在天堂,我們會有再見面的那一天。

史茵茵說,這是一張記念外婆的專輯,但也希望超越記念外婆這件事,「因為外婆影響我最深的,是她的信仰。我看見外婆在信仰中,如何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在身體漸漸衰弱老去的時候,她沒有恐懼,而是帶著很深的盼望,我覺得這兩件事是很美的,也是我希望能傳達給聽眾的故事。」

史茵茵談起外婆的生平,在別人眼中也許是好命的醫生娘,但其實也經歷了年輕世代難以想像的波折。外婆幼時就被送給阿姨當養女,即使知道親生母親是誰也不能相認。8歲時生母過世,斷了和原生家庭的連結,16歲時養母也過世,被許配給台南一個醫生的兒子,高中畢業就離鄉背井嫁到台南。那時未婚夫還在日本念書,在二次大戰的動盪中,也不確定能不能安全回到台灣。她一個人在台南的日子,只有婆婆會安慰鼓勵她,但在未婚夫回來前,疼愛她的婆婆也過世了,甚至她的外婆也在那段時間過世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

所以,外婆在20歲之前,就一直不斷跟摯愛的、像母親一樣的人道別,背負著很深的哀傷,又面臨嫁進大家庭裡各種被比較、被誤解的壓力,有很多負面情緒不知如何排解。直到生了第二個女兒後,跟著丈夫去做禮拜,聽到牧師講「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她深受感動而成為基督徒,從此就展開了在信仰中不斷淬鍊的人生。

生命河彼端的盼望

即使外婆有坎坷的過去,但到她晚年,史茵茵看見的是一個溫柔、有智慧又豁達的長者。史茵茵說,外婆年輕時雖遭遇焦慮和悲傷,但因長年以聖經的話語和詩歌為養分,藉著耶穌基督的幫助,所以能放下過去的苦毒與悲傷。外婆是她信仰的燈塔,也讓她思考怎樣過這一生?「我是一個比較容易陷入低潮的人,過去也曾陷在低潮中走不出來,但我希望跟外婆一樣,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尋求心意的更新,就像專輯裡用的經句『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這是我從外婆學來的人生的座右銘。」

史茵茵也提到,外婆過世前,媽媽送給88歲的外婆一個iPad,教她怎麼使用,當她過世後,發現iPad裡有好多自拍影片,很多是她不斷唱著同一首最愛的詩歌〈我們聚集生命河邊〉,也就是專輯第五首歌。這首歌講到,期待在河流的彼端,跟摯愛的家人、朋友再度團聚,「外婆這輩子經歷過很多次生離死別,這首詩歌也就成為她的最愛,甚至在她過世前,她不斷地唱著這首歌。生命的最後,她不害怕,一直帶著期盼和喜樂,因為知道若主要接她回去,那一邊會有她的親人在。」

專輯中這首歌特別用外婆喜歡唱的日文開頭,然後用華語、英語兩種不同語言頌讚,而亞歷普洛尼在這首歌裡的琴聲宛若行雲流水,令聽者感受晶瑩的河水在耳邊流過那種甘甜。

史茵茵說,一般想到再見是離別、是悲傷,但這張專輯想要傳遞的,是盼望。也許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死亡是個句點,但她相信死亡不是句點,是另一個美好的開始。尤其這幾年,自己也經歷過幾位正值壯年的朋友,因為意外或生病而突然離去,心裡有很多問號,為什麼是他們?為什麼這麼快?「但當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在天堂會再見面,悲傷的感覺會減少,也相信他們去了更好的地方。」

史茵茵也談到,專輯從2015年開始籌備,中間卻碰上她歌唱的「撞牆期」,覺得自己的演唱沒有辦法忠實呈現出這些歌曲應有的美,而一度想要放棄。後來開始一段「尋找自己聲音」的過程,跟著資深歌唱指導魏世芬,從基本功開始重新練習唱歌。

史茵茵說,唱歌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像運動選手一樣,需要用到肌肉的訓練,那時候她便在老師幫助下,重新回到規律的練習。那個過程像是上帝在告訴她「不可以懶惰喔」,即使已經唱了很多年,仍需要不斷地練習;也像被上帝提醒,其實和心靈一樣,「不管你是幾年的基督徒,如果你不再去尋求上帝、不再去和上帝保持好的關係,那麼你也有可能偏離了道路而不自知。」

連結家族世代情感的音樂

史茵茵專輯的重要推手,始終是她的音樂工作夥伴史媽媽,第一張專輯就是因為媽媽的推波助瀾才會誕生,而《再見再見》更是史茵茵和媽媽通力合作的成果。歌曲第一輪是媽媽選的,因為媽媽更熟悉經典詩歌和外婆的喜好,有些歌則是來自兩人共識,像〈我們聚集生命河邊〉,而〈送給阿嬤的歌〉本來是寫給祖母的歌,但兩人也希望用首歌向外婆致敬,亞歷普洛尼在編曲時,特別問了「感謝你的愛」台語該怎麼說?然後把這句話的聲韻律動,融進了編曲,這就是外婆版的〈送給阿嬤的歌〉。

當「撞牆期」結束,史茵茵重新找回自信,準備重回錄音室錄音時,一個意外的驚喜來到,她發現自己懷孕了!最後的錄製是她懷孕七個月時挺著大肚子在錄音室裡完成的,於是,這張專輯不僅融合了母女三代的情感,更變成了連結家族四代的音樂。

史茵茵說,頂著大肚子唱歌其實是挑戰,不管是呼吸、氣息的掌控都和過去不同,但也覺得這是奇妙、特別的機會,能錄下她懷孕時的聲音,「也因為這樣,肚子裡的寶寶,和他沒有見過面的我的外婆、他的外曾祖母,有了一種連結,我想這一切都有上帝的恩典在裡面。」

史茵茵也談起自己聲音的變化,第一張專輯時的聲音比較清亮,而在懷孕當了媽媽後,「現在我希望我的聲音是比以前更加溫暖。希望不管哪個時期,只要上帝願意使用我的聲音唱歌,就好好地把握那個時期的聲音表情,好好發揮。」未來,史茵茵也希望能為兒子做一張結合兒歌和詩歌的兒童音樂專輯,把從外婆、媽媽而來的對音樂的熱愛、對信仰的堅持,繼續傳承下去。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