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需要 發展地方宣教計畫

總會傳道委員會辦研習會 助教會凝聚目標投入宣教 穩紮穩打增長人數

總會舉辦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研習會,期待在多元社會推展整全宣教觀。(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2017年10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決定再次強調「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方案重要性,讓已推展社區事工的教會牧長分享經驗、溫故知新,也使剛投入牧會生涯的傳道師有所學習、領受,遂於2018年舉行北、南、東三場「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研習會。

「教會的成長沒有速成的方法,必須一步一步扎下根基。」總會傳道主委徐信得表示,多年來,台灣教會一直想追求增長,組團往外跑,或是邀請國外教會牧者來台、傳授教會增長策略,可是,幾十年下來,真正達成的並不多。為真正幫助教會從在地社區宣教出發,總會於是在2003年推出「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方案。

徐信得表示,當時總會推動「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對內以培育信徒靈命為主,對外鼓勵教會要跨出去關心社區,總會傳道委員會蒐集了30幾款各地教會投入社區關懷模式,包括課輔班、松年事工等,推出了「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方案,也出版了《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手冊,將SWOT(優劣綜合分析法)導入教會事工的自我評鑑。

徐信得強調,這主要是讓牧師與長執信徒凝聚共識,目標一致投入社區事工,從2003至2008年,5年期間幫助許多地方教會開展社區事工。「把基礎打好比較實在!」徐信得認為,教會增長別無他法,就是要穩紮穩打!該方案不是要讓教會快速達成增長的效益,「這絕對不是急功近利的策略!」反而要學習「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的精神,教會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關懷人的事工沒有捷徑,就是要先建立關係、長期經營,可是這樣的策略,往往才能讓人真正走進教會認識基督的福音。

「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方案,就是在幫助教會活化基督徒生命、孕育宣教的教會、為基督服事社區,這計畫涵蓋「參與者個人靈命成長方法」、「事奉者再教育」、「宣教計畫擬定與行動」,盼望教會走出圍牆、深入社區群眾,以人的需要為教會關懷事工的重點,不過,在執行社區宣教前,一定要凝聚共識,認識社區與自己的教會後,才有行動與事後的評估及修正。

為幫助教會了解此方案,總會傳道委員會在1月22~23日已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北部場,這次專題便是在介紹北部場研習會相關內容。接下來,2月26~27日在高雄中會三多教會(南部場)、3月12~13日在東部中會玉里教會(東部場),報名期限分別是2月12日、3月1日止,歡迎對教會發展、社區宣教策略有興趣的牧長兄姊與總會傳委員會洽詢,電話:02-23625282分機#351。

善用工具 規劃事工步驟

【邱國榮專題報導】此次研習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安排2個小時的課程,介紹牧會該如何認識教會的4個工具:教勢統計法、問卷調查法、評量管理法、自我評鑑,並邀請彰化中會竹塘教會牧師莊孝盛講解牧會工作上的自我評鑑,分享如何將工具應用在管理牧會工作。他表示,運用工具可以幫助牧會上的工作效能提升,然而不要忽略很多事情是事在人為,還是取決於態度。

莊孝盛說,牧會的本質良莠,絕對會影響教會的宣教觀與福音觀,這又牽涉到傳道人對牧師職分的態度。他說多數宣教失敗之因一是由於傳道人不夠敬業,把牧會的職分當成是一份職業;另外,企業行為也是宣教失敗的因素,這種傳道人把經營教會當作經營公司,陶醉在人數、奉獻,以及亮麗的硬體表現上。莊孝盛強調,「上帝國的牧師就是牧師」,傳道人若不夠敬業,這是牧會的損失,而過度狂熱在偏頗的事工上,就如陀螺般迷失方向。

現場也介紹四項工具,「教勢統計法」是蒐集教會會員資訊及事工資料資訊並詮釋的管道,藉此可得知教會的歷史與教會的活動,了解教會型態

「問卷調查法」相關表格內設有「說明參與各團契的頻率」、「描述參與教會活動及活動功能」、「教會優點」、「教會潛力」、「教會弱點」、「想看到教會有何種改變」等變項,利用問卷調查法,牧會傳道人可以發現教會有某些態度或活動需要改變,也為教會發展出一種深獲讚賞的新事工。

完成了前兩項調查後,可以使用「評量管理法」,將匯集教會目前事工及會友態度的核心資料所得到的有用結論,作為教會計畫未來事工及教會「再發展計畫」時的基礎,配合財務資訊及各年度收支決算,分析收入分布及支出分布,並且利用SWOT分析,最後做出利於再發展計畫與事工更新的決策。

而自我評鑑工具,可以讓使用者鉅細靡遺地考量教會目前支薪的同工與義工,同時也可作為傳道人及教會事奉者的自我評鑑及反省。其中的「牧者時間運用計量表」、「牧者服事時間紀錄表」,莊孝盛表示,上帝創造人性,看人性為美,所以就他個人,他會將休閒排入時間的管理內,而他不否認有傳道人是殉道者的生活態度,但上帝也沒有要每位傳道人一定是殉道者。

莊孝盛提醒,深思熟慮的傳道人都知道「沒有人為你而活」,因此時間管理的重點觀念是,要用神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時間。

新版《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手冊》介紹

手冊分成「認識社區」、「認識自己的教會」及「教會宣教策略與方案的設計」三部分。先讓牧者帶領會友進行田野調查,標示出周遭的社區組織、團體及協會,再透過教勢統計、問卷調查、評量管理及教會事奉者的自我評鑑分析,凝聚參與者的共識,以規劃宣教步驟。若教會對此方案有興趣,可與總會傳道委員會聯繫取得。(整理/林宜瑩)

同心祈禱 展開宣教異象

【林宜瑩專題報導】曾在彰化中會仁愛教會牧會的利巴嫩山莊執行長王清隆牧師,在分享時坦言,在鄉下或弱小教會的牧者,往往會因牧會沒有成就感,信徒靈命的停滯不前,許多教會事工信徒都不參與,牧會撞牆期面對種種的問題與艱難,久了難免讓牧者心灰意冷、頗有不如歸去的感慨。

王清隆說,這時候同一區域牧者的連結就更顯重要!他很慶幸在仁愛教會牧會時,彰化中會二林區每週一早上都有牧者禱告會,大家聚在竹塘教會一起禱告,彼此分享自己牧會時的甘苦談,就在大家彼此吐露心事、相互鼓勵當中重新得力,有了這樣的屬靈同工聚會,也從竹塘教會牧師莊孝盛身上得知、學習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的策略與技巧。

就這樣,王清隆把這套方案帶回教會。會友一開始的反應冷淡,讓他有點灰心,後來他先找教會青年一起來禱告,在禱告後分享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的訊息,就這樣從「禱告夢工廠」開始,之後又邀請長執、兄姊一同加入。他坦言,一開始大家都是在自我摸索,從田野調查、劃出教會所在的地圖,將周遭環境及設施標示出來。

仁愛教會位於彰化芳苑鄉新寶村,因為是位於海邊的漁村,很多人以討海維生,1975年5月2日舉行開設與感恩禮拜,當時的禮拜堂是借地搭建的磚瓦屋,1980年才在現址購置兩棟雙層樓房,1984年8月4日正式升格為堂會;在王清隆推動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方案後,他先後成立關懷生命家庭小組、與社區合辦社區慶典活動、認養社區公園與道路美化、設立社區圖書館與課輔班,設立環保資源回收、獨居老人送餐服務等事工。

王清隆也現場分享如何製作社區服務調查表、如何描述教會所在的社區居民、社區研究結論等。他表示,其實過程可以透過村里長及地方仕紳互動,讓他們知道教會在做些什麼,只要有善意的對話,其實就能讓社區的人對教會卸下心防,也能漸漸使教會成為社區居民的祝福。

無酒運動 改造部落生態

中布中會望鄉教會/Sai Ishahavut

【林宜瑩專題報導】位於玉山山脈西北方海拔1000公尺的望鄉部落,是全台唯一清楚眺望玉山主峰的部落,而提到望鄉部落,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還有每年底在中布中會望鄉教會舉行的跨年活動。

在牧師Sai Ishahavut(松國榮)的堅持下,「喜慶無酒運動」一直是部落聖誕節慶的信仰產業。Sai Ishahavut直指,原住民許多問題都出在酗酒上,酗酒就失去健康、酒醉就無法工作、沒工作經濟就出問題、經濟出問題心情更愁煩就酗酒、喝醉就家暴、家庭不幸福就婚外情……惡性循環都因酗酒而起。

Sai Ishahavut表示,他有一次遇到一位醉醺醺會友在發酒瘋,並對著教會長執數落牧師講道時老是提到不可酗酒跟婚外情,令他覺得很煩!後來,Sai Ishahavut非但沒有因此少提,反而更加嚴厲指責酗酒的人。他也在8年前開始推動「喜慶無酒運動」,致力使會友身體健康、勤於工作、收入豐厚後改善家庭生活,子女也安心受教育。

結果,望鄉部落的民宿從2家變8家,露營區從1家變8家,咖啡屋從無到如今的4家,餐館從1間到4間,溫室種植從1公頃變成10公頃。Sai Ishahavut說,現在望鄉每年平均有3個家庭蓋新屋,也成為台灣最安全、最友善部落,連續假日的訂房率是百分之百,「喜慶無酒運動」徹底改變了望鄉部落。

望鄉教會的聖誕節活動是12月25日開始,除了一般教會禮拜程序,也舉行燈飾比賽,約莫會可吸引1萬5000位觀光客前來,也藉此傳揚基督福音,而25日的聖誕晚會則成為外籍配偶的舞台,晚會平均有1000人參與。望鄉教會的聖誕節活動成為望鄉部落最大最重要的慶典,是重要的信仰產業。

而教會也在1990年通過設立獎學金,讓教會孩子獲得教育補助;2003年建造教會圖書館;後因深覺教會文物保存重要性,改建增加教會部落史料館;2014年開拓水農教會,並訂定每月第二主日為望鄉教會宣教主日,每月奉獻2萬元作為水農教會的宣教經費。

敦誼鄰里 吸引聚會人潮

客家宣教中會關東橋教會/陳建上

【林宜瑩專題報導】2009年1月4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客家宣教委員會召開「拓植策略研討會」,於會中確立要在新竹關東橋地區開設教會,同年9月27日舉行「關東橋教會開設禮拜」,成為客家中會成立後,第一間開拓的教會;客宣議長、關東橋教會牧師陳建上分享該教會發展的困境與突破時表示,「我們要去,使萬民成為主的門徒」,這是他牧養關東橋教會的原動力。

陳建上說,自己雖然不是客家人,可是因為「宣教」的呼召,便一腳踏進客宣的領域。他表示,要推動一項事工前會學習先「傾聽」,先傾聽上帝的聲音、領受上帝的旨意。就他了解,關東橋教會的開拓之初,也是有一群基督徒在關東橋地區先禱告尋求,後來總會客宣與客家中會才開會討論、決議要開拓教會。

陳建上指出,2009至2011年是關東橋的開拓期,是一段發現之旅;2012至2014年開始第一次購堂;2014至2017年進行第二次購堂。第一次購堂只買大廈2樓,之後為了因應社區宣教的需要,教會必須要有更大的空間來提供給人使用,便把同棟大樓的1樓買下來。

提到會友增長,陳建上說,在教會初開拓時期,有一對原住民夫妻自願來到關東橋帶領敬拜讚美,後來陸續有具傳福音恩賜的兄姊進來,接著有會講客語的婦女主持客語查經班,也有願意接待遠到主內肢體的兄姊,「這些人都不是我找來的,而是我先向主祈禱後,神親自召聚他們來的。」

除了殷勤禱告、交託給神帶領外,陳建上也親自到附近社區每個月發送福音單張,去了解教會旁社區的特性與生態,當教會兄姊看到他發單張後,就一次增加1、2人跟著他去發,進而與附近社區居民慢慢熟識,也引進小組聚會、福音茶會、團契等方式,吸引新竹工業園區的從業人員來。教會也透過每季舉辦一次專題演講,藉以召聚未信者前來認識福音,結果有一位升降梯專業技術講員因此來到教會,後來受洗成為關東橋教會會友。

看見教會特質 呈現在地宣教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中中會傳道部長蔡明禮牧師主持綜合討論,勉勵與會者,全台灣每個鄉鎮都有長老教會,長老教會的類型多元,大家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看自己的教會人數少而覺得很難過,反而是要看見社區的需要。他表示,以中部地區來講,即使教會人數成長迅速而被稱為「復興」的旌旗教會或靈糧堂,其實到了南投及水里,也一樣是人數不多的小教會。

綜合討論就「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教會與宣教」發想,具有多年社工經驗的蔡明禮指出,長老教會的許多人都在說旌旗教會與靈糧堂的好處,卻沒有分析出好與壞,單單認為教會走入「靈恩」就會帶來人數增長,跟他一樣具有社工經驗的傳道人,也牽著教會走入靈恩,這令他相當不解。

蔡明禮指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有3大方向:認識社區、認識自己的教會、擬定教會宣教策略與方案,但要從認識自己的教會先開始;長老教會目前需要反省的是,是否看見鄰近社區的需要,這才是教會發展重點。

綜合討論分成6組進行,但因時間受限,僅能請2組分享討論的結論。第一組分享指出,教會首先要建立在上帝的話語,然而,長老教會多元並存,就算同一個鄉里有數間長老教會,彼此差異也很大,所以牧養教會的原則是,要看見所牧養教會的特質、多元性及差異性,呈現牧養在地的宣教。小組表示,什麼樣的傳道人牧養什麼樣的教會,牧者必須不斷進修求進步,傳道人的信仰風格影響教會甚鉅;另外,牧養的過程要不斷討論溝通,形成共同合一的異象往前走,才有可能發展出教會的方向。

另一組則表示,要成為弱勢者願意踏入的教會,關鍵在於教會是否富有生氣、被關愛的需要是否被滿足。教會若要深入社會,不能忽視「靈裡面被滿足的需要」,一如台中旌旗教會及靈糧堂,理性的長老教會必須要兼有感性的層次;此外,靈命與事工要平衡,才會是以神為中心而有共識的教會,若所傳的福音失去了靈命,這就是虛傳;而沒有生命見證、沒有基督的愛,是無法吸引人進入教會,所以生命影響生命很重要,牧師影響信徒,信徒影響鄰里。

城市移居脈動 強化陪伴都原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委員、台北中會樹林教會牧師黃旭正主禮閉會禮拜,並頒發研習會的學習時數證書給這次與會的牧師及傳道師。黃旭正引羅馬書1章8~15節的經文證道「我生命中的羅馬」,指出福音是走入人群、願意為人捨命的。

黃旭正表示,根據聯合國統計,2050年有全球70%人口會生活在都市裡,而這個都市人口移動的現象,已經在台灣發生,尤其是原住民移居都市現象,更是明顯。

此次「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研習會北部場,原住民傳道人占報名人數半數,黃旭正於證道中談到,移居到都市的原住民,多半沒有適合聚會的教會處境,因此提醒原住民傳道人,關心原住民族在都市裡的信仰光景。

黃旭正說,回到聖經去看保羅的時代,保羅從耶路撒冷往羅馬,就是不停留地再往地平線海的那一端,而當時的羅馬,就好比是今天的都會城市。保羅將福音傳給在羅馬的人,同樣地,原鄉的教會及傳道人,也是要將福音傳給在都會城市裡的族人們,幫助他們找到一個可以屬於族人自己聚會禮拜的空間,有一個使信仰繼續被栽培及牧養的合適環境。

「在都市裡的原住民,他們需要上帝,需要教會。」黃旭正說,有的平地教會雖有心提供一個可以讓原住民弟兄姊妹聚會的空間,但最後狀況總不是完美、帶有些許遺憾;一是社會底層勞動的原住民不再踏入平地教會的空間裡聚會,二是社經地位高的原住民,雖沒有離開平地教會,但也失去了成立原住民教會的初衷。因此他提出了平地教會提供空間給原住民族聚會的反省,他強調,移居到都市裡的原住民不斷增加,信仰也跟著移居都市而流離失所,他們需要屬於自己的教會。

黃旭正就他在所牧養樹林教會看到的原住民信仰光景經驗,以及聯合國預估2050年世界多數人口集中都會城市的統計,提醒原鄉教會及原住民傳道人,不要忽略這樣的隱憂,許多在都市底層勞動的原住民長老教會會友,無論居住在部落或都市,都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原民長老教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