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週報應不應刊登個人見解

莊郁馨

2017年年底,一則原本在網路上流傳的諧謔短詩,被轉載在古亭教會的週報上。然而,呈現的上下文一旦改變,忽然顯得沒那麼自由了。

「在教會週報上刊登個別會友對公共議題的意見,恰當嗎?」一位弟兄問得一針見血,週報應該刊載哪些資訊?哪些不適合呢?較沒爭議的是「與禮拜相關的事項」,例如刊登牧師的講章,可避免信徒漏失證道的信息,但這樣會不會反倒使信徒習於分心和懶惰呢?

再者,按希伯來書的精神,馬丁路德強調「人人皆祭司」,為什麼同樣是針對經文的詮解,牧師的有權刊登週報,而平信徒不可呢?如果牧師與平信徒的差異在於多年的神學訓練,這些神學知識可有機會造就信徒嗎?或只是鞏固牧師話語權與地位的權威與力量呢?在福音書中,耶穌的許多教導都是透過「雙向對話」發生。

確實不少教會的週報容允一般會友分享個人讀經心得和得救見證,試圖平衡話語權。然而,不容否認的是,週報仍易流於特定少數人的發表平台,離「話語權平等」的理想還很遙遠。平等是耶穌開始的權力重構,祂與我們稱兄道弟,祂教我們「在前的要在後、在後的要在前」(馬太福音20章16節),祂要求領袖要做大家的僕人(26~27節);也因為耶穌,民主是我們每個基督徒共同學習與追求的理想。

如此一來教會的決策單位不該一味要求信徒「順服權柄」、排斥黑函,並持續一貫黑箱作業。除了週報,教會內還有沒有暢通的平台,可針對教會公共議題發表意見呢?基督徒對於公共議題的關心,不限於教會之內;跨出藩籬、關心社會上不公義的事、為弱勢發聲、為維護美好的創造而與汙染的勢力對抗,也都是很好的信仰實踐。

最後,教會應私下完成奉獻徵信,不應繼續公開所有人名與金額,使教會持續在金錢的試探中掙扎。按耶穌的教導,奉獻是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事,不該擾亂其他兄姊,甚至讓牧者有機會按奉獻多寡差別對待信徒。

週報,能彌補個人與教會的不足,是個人的回憶,更是一個教會的集體記憶。因此,教會週報該收納哪些內容,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檢視的事。

(作者為基督徒)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