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國族史觀 終戰後的台灣人故事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二戰末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受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有人迷惘、有人暢想未來,如今我們又身處何方?去年底,衛城出版社推出《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邀請蘇碩斌、江昺崙、吳嘉浤、馬翊航、楊美紅、蔡旻軒、張琬琳、周聖凱、蕭智帆、盛浩偉等10位作家以文學筆法,跳脫大歷史敘事,紀錄9位日治末期真實人物在戰爭與戰後的生命故事。3月10日晚上,作者吳嘉浤與周聖凱在高雄三餘書店專講。

吳嘉浤。(攝影/林婉婷)

台大台文所博士班、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吳嘉浤執筆少年工的故事。他首先為聽眾建立時代觀:「終戰詔書」當時以廣播放送,以艱深文言文寫成,加上收聽設備不良,很多民眾不能理解內容,各自解讀,其中有人甚至以為是天皇鼓勵大家要戰到最後一刻。這也是受軍國主義、愛國教育的影響,那時不少台人認為身為日本軍參戰與犧牲是光榮的。

終戰詔書。(攝影/林婉婷)

台灣少年工也是如此。他們年齡落在13歲至20歲,不少人家境貧困,加入日軍協助製造飛機,以此維持經濟並取得證照。1942年日本募集少年工,至戰爭結束,陸續招募到8400人,有64人在戰爭中犧牲。書裡也寫到神風特攻隊裡執行自殺任務的飛官特別到工廠跟少年工致謝。那時少年們才明白,原來自己善盡所學製造的機器,是一個同樣受訓許久的優秀飛行員人生終結之處。

周聖凱。(攝影/林婉婷)

台大台文所碩士班、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秘書周聖凱負責撰寫社運者故事,他稱之為「政治夢想者」,講座中他以農工商人運動為例。1926年台灣農民組合誕生,2年後全台有3萬成員。當時受薪者常以罷工反抗雇主,也反映出台灣人對嚴謹階級、規定與勞資關係的不習慣。例如1928年全島總罷工,曾號召2、3千人參與。但1929年開始,政府開始鎮壓社會運動,主要是透過削弱社會主義意識,讓民眾甘心服從政府,為將來日本發動戰爭鋪路。戰爭開始後,日本政府制定企業整備令,要求各公司都需組成工會,但實際上是透過工會控制勞工。

整本書區話為前線、後方與外圍。前線除少年工,也談志願兵和醫療者團隊。後方紀錄記者、師範生、音樂家故事。外圍社會運動者之外,還有在台日人、海外台人的故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