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政治牢籠 人權藝術致敬受難的靈魂

2010年「判決書系列」。

【林婉婷高雄報導】白色恐怖、赤色恐怖,截然不同的主義發起政治迫害,都有相對的顏色命名之:沾染上同樣的色彩,禁止異議者存在。南之洛馱思論壇3月10日舉辦二二八系列講座最終回「無法被禁錮的顏色:政治暴力、自由與藝術家們」,請白色恐怖受害者、人權藝術家陳武鎮談國家暴力與藝術自由。

(攝影/林婉婷)

1970年,陳武鎮20歲,入伍時在性向測驗卷上寫了「反中央、反對國民黨」,因提早收卷來不及塗掉字跡,最終因文字叛亂罪移送軍法處,判刑2年,發送台東泰源監獄,當時泰源監獄多數是無期徒刑犯或年輕政治犯。陳武鎮提出觀點,「歷史不應該被遺忘,也不應該被原諒。」至少對對受害者或受難者家屬而言很難做到,「若是每件錯誤都可以被原諒,那只會不斷發生。」

「人權藝術,就是用藝術創作對當權者不公不義作為加以檢視和批評。」對他來說,藝術家必須關心政治與社會,「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這句話是獨裁統治洗腦話術。他強調,「藝術家若沒有面對社會黑暗面,不配成為藝術家。」國外具代表性者有畢卡索,他以〈格爾尼卡〉表達對佛朗哥政府不滿,〈朝鮮大屠殺〉是對美國戰爭與入侵的批判。

畢卡索〈格爾尼卡〉。
畢卡索〈朝鮮大屠殺〉。

台灣代表性人物與作品則有黃榮燦的版畫〈恐怖的檢查〉,簡單有力呈現二二八事件的殘酷;李石樵〈大將軍〉,隱晦中仍可看出諷刺意味的蔣中正肖像;與繪本《希望小提琴》主角、在綠島服刑期間製作手工小提琴的陳孟和等。

黃榮燦〈恐怖的檢查〉。

藝術看似軟性,但在社會議題與政治不公中卻充滿力量。陳武鎮提到,畢卡索是共產黨員,但他拒絕以藝術服務政黨,並堅持藝術品不是政治宣傳品,「宣傳品幾年後就被遺忘,但藝術品卻可以流傳很久。」另外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名美國當代攝影家拍攝吸毒者和其家庭的辛苦,並反省看人受苦很困難也很煎熬,但藝術者的工作不是瞥開不看,而是用心紀錄。

陳武鎮出獄後,陸續擔任書店店員與小學美術老師,2004年退休,專心創作,曾經受壓抑的創作靈感湧現。2005年以40幅畫作記下獄中所見所聞,成為「政治犯系列」。

2005年「政治犯系列」。

2006至2008年「虛擬巨惡系列」是他最喜歡的平面創作,也是他走出自己經驗,調查其他政治犯的開始。2010年「判決書系列」,主題為蔣中正左右司法,那隻書寫槍決命令的紅筆,據說也是他在讀聖經時做註記的筆。

2006~2008年「虛擬巨惡系列」。圖為政治受難者王獅。
2009年「風中的名字系列」,台灣黯淡風景中寫滿受難者名字,總使風吹不曾停留,亡者永遠被記得。
2011年「爪與牙系列」,以惡犬代表政治中的走狗。
2010~2011年「消失的家人系列」,各種群體人像中,白色空缺是再也回不來的政治受難者。
2011年「刑求系列」,控訴當時慘忍的精神折磨與肉體逼供。
2011年「歸鄉系列」,用鋁箔金銀色的紙強化靈魂在故鄉中的身影。
2012年「陰影系列」,政治犯遺族在社會中不受待見。

近幾年他開始木雕創作,如 2013年「自焚系列」以粗糙木板和濃郁色彩雕刻鄭南榕捍衛自由而犧牲的精神;他最滿意的是2014年至2017年的「判決書系列」,在蔣中正頭像、抗議拳頭等木雕作品上貼判決書復刻字條。他將持續把過去的平面創作木雕化。

2013年「自焚系列」。
2014~2017年木雕作品「判決書系列」。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