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德的婦女 榮神益人耀主恩

中會婦女事工部主辦世界公禱日 培育裝備教會姊妹事奉與智慧力量

【林婉婷專題報導】3月各中會婦女事工部陸續舉辦世界公禱日禮拜,今年主題「一切受造都美好」,籌劃國家為蘇利南共和國。信息分享中,排灣中會楓林教會牧師童俊花以國際難民議題,延伸到部落鄰里衝突,勉勵在座婦女們培養關愛身邊人事物的心。

排灣中會總幹事樂歌安.督達里茂表示,排灣族傳統不容許忽略女性,只要有付出、有才幹,就能獲得職分與地位,「能服事是榮耀。」以教會內統計來說,70%長老與80%執事為女性,樂歌安打趣地說,「我們的三分之一條款反倒是保障男性。」而婦女事工紀念主日就是讓女性學習服事,也給她們發揮的舞台。

中會辦理事工時,經費向來是難關。但認真負責的排中婦女們總是勇敢認養中會各種基金募款。2012年排中婦女們募集海外宣教培育人才基金,以每戶每日10元的「小豬奉獻」計畫,本來預計5年後有50萬基金,沒想到4年就最後募集超過86萬。現在執行中的都市宣教基金,為每月向各教會舉行家庭禮拜的家戶酌收100元奉獻,依1600戶計算,預估1年可達到192萬。

今年制定「五年宣教事工計畫」,最重要目標是在水門原地重建宣教大樓。婦女事工部推動各區聯禱網以3個月為區間辦理禁食禱告會。一方面為信仰進修、學習成為代禱者,另一方面是將奉獻歸宣教大樓,預計5年可達70萬。

另一五年計畫重點為辦理婦女學苑,設計婦女權益、理財知識、人身安全與社會議題等課程。將原辦理教牧講座的經費用於女性社會教育,而教牧講座則有賴中會與三地門教會簽訂每年7萬的奉獻。

針對婦女教育,樂歌安應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趙善如建議,2000年就曾申請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婦女書院計畫,為部落婦女規劃終身學習課程,內容以人身安全、女權認識與手工藝為主。

2002年婦女宣教大會在北葉國小舉行,提到婦女關懷協會主責社區工作,包含婦女書院、母語教育與文化傳承活動,而中會與各教會負責信仰與生命造就,如家庭祭壇、生命教育和人才培訓。2006年排中制定「十年宣教白皮書」時,也將書院納入辦理項目。

書院2008年左右停辦,但仍可謂教會事工與社區工作結合的代表案例。當時還配合婦女團契百寶箱,讓不同恩賜能力的牧者依每年節期規劃課程與活動,作為婦女團契聚會或投遞活動企劃書的參考書。另外在母語認證剛剛發展時期,教會辦課程和模擬考,邀請部落的人一起學習羅馬拼音書寫。

「婦女被興起,教會就被興起。」樂歌安說,大同、平山、南原、汾陽教會等都市教會,都是因為女性傳道人與婦女們擺上而被建立;原鄉教會辦理活動,婦女從招待關懷、獻詩舞蹈到煮飯打掃,也是主力。樂歌安也以過來人經驗分享,自己過於忙碌,除了沒有陪伴孩子的童年與學習,也讓他們失去主日學生活,在一開始加入青少年團契時有很多不適應。她建議婦女在孩子們國中穩定期前多關心,媽媽們要有時間規劃與工作分配的智慧。

裝備信徒 為主傳廣大福音

台灣女子神學院

【林宜瑩專題報導】為推廣平信徒教育,台灣女子神學院在院長吳淑金經營下,開設聖經科與教會音樂科、每學期有120多名學生,且除了位在台北市甘州街38號的本院區,並在桃園、花蓮、新竹設有分部,其畢業生多為教會長執,也投入醫院、監獄、戒毒、遊民中心等探訪關懷事工,甚至也有人前往中國宣教。

吳淑金表示,女子神學院課程的神學教育與其他神學院不同的是,盡量深入淺出讓學生了解聖經意義後,便以生活日常實例來對應與反省,尤其著重傳福音技巧的培養,因此除了聖經與教會音樂本科外,每週五還設有「婦女成長喜悅中心」,透過編製串珠十字架、指壓按摩教導等多元內容,讓學生擁有傳福技能。

在女子神學院完成聖經科學業、台北中會艋舺教會的鍾政茂、楊玉芳夫婦,平常兩人投入指壓按摩業,鍾政茂偏向療效指壓,眼盲的楊玉芳則是在盲人按摩中心服務,他們之所以會就讀女子神學院,是因兩人發現,在指壓服務時可以向人傳福音,可是本身對聖經真理缺乏,才主動詢問並報名課程。

「這對夫妻後來成為女子神學院的大幫助。」吳淑金說,他們除了擔任多元課程講師外,在經費上也幫了大忙!原來鍾政茂的指壓客人「蘇阿姨」,雖然不是基督徒,但聽到女子神學院的需要時,連續兩年奉獻共15萬元,讓女子神學院安然度過經費短缺難關。

另外,在新北八里福音中心聚會的石震宇、陳麗媛夫婦,畢業後毅然投入宣教行列,吳淑金說,上述的見證在女子神學院中比比皆是,很多人現在都是在教會參與服事的長執,成為教會牧師牧養教會的幫助者,也很投入在各樣關懷事工中,竭力為主傳揚基督福音。

台灣女子神學院前身為馬偕設立的女學堂,1958年由台北大會女宣承辦。女子神學院現在座落於台北中會大稻埕教會旁,1925年由江玉蘭奉獻土地、1968年陳楊罔長老與夫婿陳瑞棠奉獻大部分建築經費而成,名為「女宣大樓」,於1972年3月9日舉行落成典禮。

發揮耶穌精神 光照需要者

婦展協會、愛慈基金會

【邱國榮專題報導】「社團法人台灣婦女展業協會」前身為「台北婦女展業中心」,成立於1983年,由牧師娘高李麗珍及教會熱心人士,本著「上帝疼惜自助的人,婦展造就自助的人」的基督博愛精神,對遭受變故的家庭主婦和一般婦女提供服務。婦展中心希望藉由教育服務增進婦女的人際關係和自我調適,藉團體和個案工作,協助遭逢家庭變故的婦女重新站起來,走出陰霾和痛苦。

台北婦女展業中心成立不久後,即納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服務發展委員會(現今的教會與社會委員會),成為其轄下組織。當時婦展中心為了更積極推展服務對象與範圍,以協助更多家庭及婦女,便於1999年11月依法組織「社團法人台灣婦女展業協會」,並且向內政部登記立案。

婦展協會秘書長陳瑪利傳道師曾經表示,協會有鑑於遭遇家庭變故的婦女,有突破困境並發展的需求,以「給魚不如教妳釣魚」的精神,開始從事家庭變故婦女輔導及技能訓練等服務。若更進一步清楚說明婦展的精神,那就是「發揚耶穌基督精神,協助家庭變故家庭;開導啟發技藝潛能,提升生活內容品質;發展全人格之品德,建立健康和樂家庭。」

基督徒婦女開啟愛滋關懷事工也相當值得一提。1994年,勵馨基金會派兩位基督徒,分別是南非宣教士 Ina VanDer Schyff與台北中會義理教會牧師娘邱淑美,這兩位女性在醫院的愛滋病房開始服事愛滋病患,也因而開啟了成立一個專責機構的可能性。

之後,1999年在勵馨基金會,以及一群基督徒的醫生、牧師與信徒和前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張麗淑長老的推動帶領下,於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愛慈教育基金會」(2008年更名為愛慈社會福利基金會),秉持服事愛滋病患的理念籌備,目標是關懷一群當時弱勢中的弱勢者(愛滋病患)及預防宣導教育,也於2000年,成立了一個提供愛滋病患末期照顧與安寧照顧的「恩典之家」,隱身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山區裡。

「愛慈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雖然並非隸屬長老教會,但是在成立過程中,有長老教會人士大力協助,因此該會與總會教社委員會成為聯盟團體至今。

愛慈基金會捐助章程第7條,是「本著耶穌基督愛人之精神」。據此信仰精神,愛慈依照台灣相關法令規定,推動愛滋感染者的社福工作,致力愛滋議題及相關社會福利研究,倡導人道關懷及尋求防治之道,提供身心靈全人關懷及照護。

關懷社會 裝備女性自主性

台南中會婦女事工部

【陳逸凡台南報導】3月3日由台南中會婦女事工部舉辦的世界公禱日禮拜,超過400位南中婦女聚集於新興教會,關懷今年的主題國「蘇利南」。婦女部同工精心打扮成各國婦女樣貌,位於金門的台南中會沙美教會也特別派代表參與,並由長老崔春華分享教會事工。

推行「社會關懷事工」,是南中婦女部近年致力的方向。婦女部部長陳玉芬表示,過去曾參與社會關懷等公共事務,很樂意帶著姊妹們一起做一些「教會外」的事工,十分期待婦女能夠走出去,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團契或教會之內,「這樣視野、看法都會隨之改變。」

過去,陳玉芬曾召聚麻豆、學甲、佳里、安南等地區的教會,一同關懷由前國策顧問黃越綏所創立、專職照顧未婚懷孕少女及受暴婦女的「國際單親兒童基金會附設麻二甲之家」,透過歌唱、遊戲、祈禱注入溫暖。今年初,聽聞台灣教會公報社在招募導覽志工,她立刻召集同工前往,「可以穿得美美的出來導覽,又可以學到相關歷史、如何操作印刷機、更能培養文學氣質。」

「所謂的社會關懷,就是社會上有很多機構,特別需要愛心志工付出。」陳玉芬說,不管是歷練、經驗或年紀,像她這樣的婦女最適合來進行。「例如在聖誕節由姊妹們一同前往安養中心進行音樂佈道,台南中會包括學甲、玉井等地區的教會婦女都有在做。」

陳玉芬說,社會關懷的場域在身邊隨處可見,很多人都會好奇問她,從事這些到底有什麼好處?但她認為「付出關懷不求回報,是基督徒應該要做的。女人在社會上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她認為,60歲是婦女最清閒又有經驗的時間,很多年輕女性來自雙薪家庭,要工作又要照顧幼子,反而很難站出來投入事工。

不過陳玉芬也感嘆,有時候市區教會因事工繁多,反而沒有心力再投入社會關懷。同時婦女團契也面臨「可能會消失」的隱憂。這幾年盛行小組聚會,陸續有幾間教會退出婦女部運作,主要原因就在於不存在「婦女團契」,陳玉芬發現不少中會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她特別呼籲不要讓婦女的角色及組織消失。

陳玉芬認為小組與婦女事工並不抵觸,以她所屬的安南教會為例,教會推行小組,但是婦女團契一樣強而有力。南中婦女部今年將前往各教會關心,期盼牧者鼓勵婦女站出來,「人與人的互動就是彼此關懷,肯踏出腳步就能得到回報,消極以對只會讓事工更難推。」

「我都告訴姊妹們要有自主性,」陳玉芬說,走出去、多看書、參加國際性的活動,例如參與普世婦女大會等,就會發現一定要自己學習並且裝備,「本身要有東西,才能影響身邊的人。不要因為教會忙碌,就只限縮在自己的教會內,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空間!」

因才適用 助婦女重拾熱情

魯凱中會婦女事工部

【林婉婷專題報導】3月4日魯凱中會婦女事工部舉辦世界公禱日禮拜,婦女事工部部長杜菊梅表示,禮拜依照各教會特質安排不同服事,例如好茶教會母語詩歌獻詩,霧台教會以舞蹈呼應決志。今年活動更多元、更震撼,「大家都有留到最後,沒有提早離開。」

本次特別強調環境議題,上帝創造世界如此美好,人類也應該善盡管理與保護之責。杜菊梅提到自己聚會的好茶教會,經常鼓勵資源回收,除了為環保盡心力,也能作為婦女團契經費補貼。她分享籌備過程中感動的故事:公禱日前有客人拜訪好茶教會,用餐完後廚餘與餐具沒有分類,一個教會婦女看見,跟杜菊梅反應:「我們怎麼沒有配合公禱日手冊說的環保?我們要落實在生活中啊!」於是一群人開始整理未分類的垃圾。

另一個見證是,環保短劇因演員無法齊聚排練而有開天窗危機,直到禮拜當天早上才正式排練,杜菊梅笑稱自己以往不太接受臨時成軍,但她回想當時情緒一直很平靜,實際演出十分順利。

由於魯凱中會議長得日賽.達分勒安牧師強調應重視女性信仰受造。去年12月,婦女事工部舉辦信仰探索課程,特別選在加利利宣教中心舉行,主題為「我為什麼是我?」請中心牧師陳坤生教導學員們如何透過DISC人格特質分析找到自己適合的服事領域。

杜菊梅談到,單純從外在看人,可能因誤判,導致強迫他人從事不擅長的事工,更可能因此令人退縮、恐懼,甚至拒絕到教會。反觀,透過人格屬性分析,則可以因才適用,落實在宣教中。例如S型人格很安靜,可以成為禱告者,而D型人格有領導力,善於分享見證。若想帶領S型同工突破成規,也可以慢慢引導並傾聽她們的想法進行調整,而不是一昧命令、要求。

「被需要感、受重視感」是鼓勵人留在教會的動力。杜菊梅以好茶教會為例,安排年輕婦女負責宣召舞蹈與戲劇等,婦女們感受到使命感,久了自然願意、熱衷服事,大家一起同工也不會孤單。若在都市教會,例如台北的活水教會,則在主日禮拜後設計豐富多元課程,讓會友們認為在教會可以學習與放鬆,教會也與台北市政府合作,會友們有向外獻詩、演出的機會。

「不努力就會失去服事的恩賜,」杜菊梅分享自己在婚後才到教會,信仰對她來說非常珍貴。她自認對聖經認識沒有別人多,所以覺得要努力在教會服事,「為上帝做事,不枉費我在世上的時間。」她的孩子一方面心疼她的衝勁,另一方面也受她激勵,願意投入服事。

2020年魯凱中會將與賽德克區會簽訂宣教夥伴,在中台灣開拓都市教會。婦女事工部正在籌劃宣教基金籌募方式,盼各界為此代禱。

女傳攀升 教會應具適應力

嘉義中會女性傳道人

【義工記者黃文瑜嘉義報導】「我抱著孩子講完一篇道!」性別工作平等議題日益受到重視,在社會風氣及大環境影響下,女性傳道人人數也日益增加,嘉義中會的女性傳道人就占將近三分之一,居全台平地女性傳道人比例之冠,即使女性傳道人口增加,社會對於女性既有的角色概念,與教會對於牧者的期待,讓女性傳道人牧會過程中充滿各種挑戰。

嘉義中會總幹事黃世偉牧師指出,目前該中會在職牧者共79人,其中女性傳道人有24位,占中會牧者人數30%,且當中還可細分為3種形態,單身牧會、夫妻團隊牧會、女牧者與師丈配搭服事。若師丈有自己的職業,有時也會因師丈的社會地位而影響會友對女牧者的印象分數。黃世偉強調,女性傳道人數增加已是趨勢,以2017年3所神學院受派者人數就是女多於男,因此教會更需具備「適應能力」。

一位單身女牧者受訪時表示,過去教會中對女性有刻板印象,有些會友見到女性牧者也會很直覺脫口稱呼「牧師娘」,之後才不好意思道歉。她表示單身事奉的優點是,時間能自己安排、能全心牧會,對於會友較細微的需要,也比男牧者更容易察覺,服事上沒有想像中的設限,但是在居住或是出入安全部分,就會有較多考量,不過教會同工大都願意協助。

另一位女牧者,先生在職場工作,她除了獨立牧會外還要帶孩子。她分享,有次小孩生病又要主持家庭禮拜,小孩不舒服哭鬧,她就把講章整篇背下來抱著孩子講完一篇道,平常無論探訪或是聚會,小孩都帶在身邊,「一方面感謝會友的體諒,一方面也很心疼孩子,」但也因為牧者與母親的角色必須兼顧而更需注重「時間管理」,另外也要練習角色切換,在教會是牧者,在家中作妻子,若角色錯位,家人也會很辛苦。

夫妻團隊事奉中,常見女牧者為副牧,一位曾單身牧會後來嫁給牧師的牧者表示,單身自由度高,牧會成果好壞自己承擔,但是作為副牧,計畫都要先跟主任牧師商量,並且互相清楚定位,「我嫁牧師就是牧師娘,但我領教會謝禮,我有牧師職分就做牧師做的事,有屬靈權柄。」在家中,她依然扮演好妻子角色,她強調,「家庭顧不好,如何顧神的家?」

另一種較少見的夫妻團隊形態,則是女牧者為主任牧師,男牧者為副牧,有女主任牧師受訪時表示,「在教會是同工,在家就是家人」因為夫妻一起工作,在什麼場合就要符合「屬靈的次序」,教會也要尊重主任牧師的權柄,一起牧會事情不會少但能夠做得更細緻,不過無論角色是「夫妻」或是「同工」都有可能吵架,因此在情緒上也需要透過靈性活動得著釋放。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