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連結土地的語言

翻攝自youtube

立委葉宜津於台南市長初選政見發表會表示,應廢除注音符號,把羅馬拼音學好,才能與國際接軌。此言論再次引起國人對注音符號的關注,同時反思注音系統作為語言、文化、國族的象徵意義。

注音符號的起源,是民國初年為了統一各地語言、讀音,由國民黨政府發起的國語運動的一環。注音是融合漢語的聲韻調與漢字的字型,為標準國語量身打造的一套標音工具,後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國語教材,在台使用80年。然而,早在國民政府來台前,17世紀荷蘭人已帶來羅馬字拼音系統,成為西拉雅語的文字,並留下著名的「新港文書」;19世紀教會羅馬拼音進入台灣,不僅是標音系統,也是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的文字,通俗流傳於大街小巷,人人都有機會閱讀,甚至使用白話字(台語羅馬拼音)書寫創作。直到日治時期推行的國語(日語)運動,希望以片假名另造台語標音系統,到後來國民政府來勢洶洶的國語運動,不斷打壓白話字,終於讓白話字從庶民的生活文化中消失,也讓以白話字為文字紀錄的語言逐漸凋零逝去。

注音符號是標音的工具,本身沒有惡意;但在義務教育裡使用專為標準國語設計的標音系統,使我們都落入漢語本位的思考中,無論我們出生時熟悉的母語為何,都將在義務教育裡換上流利的標準國語,逐漸忘卻母語,也失去了找回母語的能力,這個從黨國時代留下的控制,是我們必須面對與反思的。語言之於民族、國家與文化有著非常強烈且直接的連結,台灣雖有多族群共同居住,但隨著政權的更替及現在的國家教育,我們不自覺地成為統一的中華民族。我們用注音符號試圖標示「方言」的發音,依然只能發出四不像的「母語」。這些隱形的大中華思想,在注音符號裡悄悄地承襲。

將注音符號改成羅馬拼音,不只是為了接軌國際,更是與我們斷裂的過去重新連結,讓我們在學習中文的同時,也平等地學習自己的母語,反能更加認知到台灣多元的語言文化。語言不僅是一種溝通的工具,有時更是政治權力操弄的武器,統治者欽定的「國語」排擠了我們原本的語言,久而久之我們將失去自己的身分;反之,自己的語言能幫助我們從宏觀的歷史、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回歸自己的主體性。面對語言我們需要更多的敏感度,去辨識當中的權力和控制,並積極為自己的語言努力。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