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餐食堂,成為餐桌上的一分子

Su Wen

每個人做一件事情,都是有它背後的期待和目的。

那天我在老人食堂的廚房裡,邊洗菜邊跟大廚閒聊著。我問:「莉莉阿姨(化名),你的廚藝這麼厲害,本身職業是廚師嗎?為什麼會想要來這邊幫忙共餐呢?」莉莉阿姨回應我:「我非常喜歡在餐桌上彼此交誼的感覺,那是一種家的象徵。」我回應:「我也是耶!我也是因為喜歡這種感覺,才持續不斷地待在這邊協助老人食堂。」

雖然我出生在屏東恆春,但確確實實是個在台北生活長大的孩子,當有人問我哪邊人時,我肯定會回答「恆春人」。也許是爸爸常跟我說,他只是來台北賺錢,有能力的話會想要回恆春生活,雖然我只是過年過節回恆春,但每次回去的經驗,對我而言處處是驚喜,對自己的身分認同,就在這樣的經驗下,慢慢累積。

我在台北的生活,跟一般都市家庭一樣。爸媽忙著上班,三餐不是學校的營養午餐,就是外面的餐廳。長大後自己也組織家庭,雖然沒有孩子,但煮飯這件事,是我一直很想落實的事情,兩人吃飯,煮飯的量不容易抓,通常都是煮太多、吃太飽,而我會的料理,幾乎都是從網路youtube阿基師那邊學來的,要不然就是像我老媽煮飯一樣,所有東西都丟進鍋子煮湯,加點鹽巴和胡椒就很好吃了,就是所謂的快速料理!

直到我有機會到大安區古風里的社區老人食堂擔任志工,我開始有對於煮食、共餐這件事,有更多機會了解、認識和感受。原以為單純做一個洗菜的小雜工,不會有什麼太多的激發,但透過洗菜、切菜這些備菜的過程裡,總覺得像在靈修般,心會越來越安靜,你可以聽到切菜時的清脆蔬菜聲,也能聽到菜刀碰到砧板的喀喀厚實聲,有節奏、有律動,還有鍋子裡被煮滾的麻婆豆腐,像跳舞般,呼嚕嚕滾了起來,撒上青綠色的蔥末,這道料理簡直是藝術品。

我們做菜時間通常有兩個小時,早上10點至中午12點,一個大廚、兩個工作人員還有兩位志工,5人共同完成10~20人的餐點,時間和人力都綽綽有餘。也因為在資源充足下,我能放慢腳步,用心感受、享受、發覺料理中的驚喜,這跟我自己在家做菜的感覺差很多。在家做菜是為了填飽肚子,雖然老人共餐的目的也是要填飽肚子,但我可以在人與人的互動裡,多了一層情感連結,不僅廚藝增進,對食物的認識也變得更加廣闊,品味料理和品味人際關係的敏銳度也大幅增進,這是許多人一同共餐才能擁有的體驗,就好像我回恆春過節一樣。料理過程不是負擔,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感是一種文化上的傳承,當你擁有這樣的經驗,就會有那種感覺,共餐就是具有這種力量。

我們都因為想要延續這樣的感覺,齊聚在老人食堂,擔任志工,成為餐桌上的一分子。 (作者為基督徒)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