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復活精神疼愛台灣的青年

反服貿協議、慈湖潑漆 學子以行動落實信仰啟示 革新民主自由文化

2014年3月18日,反對服貿協議的學生發起占據立法院議場的行動。(相片提供/郭建宏)

【邱國榮、陳逸凡專題報導】2014年發生的318反黑箱服貿運動(或稱太陽花運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群眾占領立法院,時任中研院研究員黃國昌等22人,被以煽惑他人犯罪等罪嫌起訴,但一審法官採認「公民不服從」概念,全判無罪;2018年3月13日二審判決出爐,高等法院仍判黃國昌等22人無罪。高院認為,當時立委張慶忠欲強行通過服貿協議,有重大瑕疵,黃國昌等民眾才以陳抗方式表達民意,符合民主價值,和民主的體現,在上位有權力者,應傾聽民意。

在318反黑箱服貿運動期間,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成立了24小時陪偵專線,提供民眾法律協助,而後更成立義務律師團,號召多達400位律師參與。司改會擔起「義務律師平台」的責任,4年來持續協助民眾提起自訴及國家賠償案件。3月17日下午,司改會邀請當年協助的律師們到捷運中山站地下書街分享心得與心情,也邀請民眾分享有義務律師團陪伴的經驗。

義務律師平台召集人尤伯祥律師指出,318占領立法院的行動,一直到幾十萬人集結凱達格蘭大道示威反服貿,成功阻止了台灣被推向中國反民主自由的制度方向,這是318運動的貢獻,也是意義所在,確保台灣目前的生活面貌,而且繼續往進步的方向前進。

尤伯祥表示,此判決深化了台灣民主制度,並界定了法律不會只是確保秩序的工具,而是確保自由與正義。「失序,反而是確保整體秩序及民主所需要的,無罪判決是法院承認了這一點。」尤伯祥說,此判決證明司法是人民的司法,法院是人民的法院,不再是統治的工具,這是法院往民主方向前進的實質進步,「但若不是幾十萬人上凱道聚集,台灣不會是保有目前這樣民主的面貌。」

相較於318運動的判決逐漸明朗,理念亦逐漸得到社會大眾認同,發生於今年2月28日的「慈湖蔣公陵寢潑漆案」,同樣是由青年學子發起,卻仍被桃園地檢署依毀損、公然侮辱公眾紀念處所等罪嫌偵辦中,在社會上亦引發兩極熱議。為何這群年輕學子情願背負各種壓力甚至責罵,以激烈的抗爭行動表達理念,仍有賴社會大眾慎思明辨。

3月29日「青年節」,為的是記念當年中國青年拋頭顱灑熱血,促成清帝國傾滅的改造。身處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認同逐漸明晰之時,我們也當思考究竟什麼才是屬於台灣人的青年節。更重要的是,對於基督徒來說,4月1日是復活節,耶穌以30幾歲的年紀,遭受世人的誤解甚至唾棄,最終犧牲生命被釘死在十架,為世人的罪來犧牲自己,為後世留下永恆的信仰典範。

在青年節與復活節到來的時刻,基於「釘根本地」「通過愛與受苦成為盼望記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精神,本新聞專題專訪「慈湖蔣公陵寢潑漆案」青年,一探他們行動背後的堅持;同時也一窺早年台灣初代信徒為信仰受到逼迫的歷史記載,以及在不同的地區及時代,犧牲的精神如何成為當時人民的盼望。

周維理:尋求真實合一起點

慈湖蔣介石棺柩潑漆行動

【邱國榮專題報導】長老教會第4代信徒周維理表示,轉型正義的起步應該要從蔣介石陵寢開始,民進黨政權繼續延續復辟勢力,對獨裁者靈柩給予禮兵及維護服務,是極其荒謬的事,潑漆行動正是為了凸顯這個荒謬。

「民主的社會裡,怎麼還會有陵寢?」周維理說,這個問題應該可以被討論,但令人不解的是,已經是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似乎不認為蔣介石靈柩是威權象徵。除了支持復辟再起的群眾痛罵潑漆行動外,支持民進黨政權的群眾也痛罵,「可是我在長老教會卻受到很多鼓勵及關懷。」周維理說他被啟蒙投身台獨運動,與生長背景的信仰觀懷有深切關係。

周維理說,家族長輩不少人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因此從小耳濡目染了長老教會推動台灣民主化的社運精神。太陽花運動後,他又因接觸到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自由台灣黨主席蔡丁貴,於是開始逐步投身台灣獨立運動;而在這次潑漆蔣靈柩行動中,周維理就是負責攝影記錄整個行動過程。

周維理說,潑漆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激怒那些視蔣家是神主牌的群眾,就像耶穌翻倒販售贖罪物,目的不是激怒猶太人,「潑漆這件事的目的,我不敢說是神的公義,不敢這樣妄稱,但是至少就我們信仰價值來說,民主社會存有蔣介石靈柩是十足荒謬。」

「的確,在同溫層以外的,認為我們很偏激。」周維理說,基督徒及教會本是多元,所以有政治光譜的多元看法,也當然就有不認同台灣獨立的基督徒與教會,因此,他也藉由選擇潑漆蔣靈柩的行動,並且投書媒體表述自己是基督徒,目的是希望基督徒群眾,能夠去重新檢視威權對台灣的傷害。

講到威權對台灣的迫害,周維理表示台灣人被迫害的歷史至今沒有獲得公義。「基督徒的我們,沒有真的去了解的話,台灣的教會是不可能合一的,」所以轉型正義,教會都不應該迴避討論;不同政治光譜的教會,都要正視也是基督徒的蔣靈柩該被移除的這件事,然後一起來討論,才會是教會真實合一的起點。

周維理表示,基督徒在人類歷史上,多次扮演革命性的先知角色,但也有不少基督徒製造了人類的浩劫,教會回顧歷史時,不能刻意漠視後者。當被問到,如果被質疑基督徒參與潑漆行動恐會讓人信仰跌倒,周維理對此表示,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是他所信的聖經教導,但若真有人因他潑漆的行為而跌倒,那他會為跌倒的人禱告,為他擦藥、為他服事。

羅宜:衝突能帶出對話空間

慈湖蔣介石棺柩潑漆行動

【邱國榮專題報導】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青年羅宜,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宗教系四年級,他表示會加入潑漆蔣介石靈柩行動,是為了促使台灣加速落實轉型正義。

「紅色的漆,象徵黨國體制下被欺壓的台灣人,以及二二八時期台灣人所流的鮮血。」羅宜說,獨裁者蔣介石陵寢的維護責任,不該由國家支出,民主國家不該去崇拜或緬懷威權者。

羅宜不否認潑漆行動的確把奉蔣介石為神主牌的群眾激怒了,他指出,社會必須承認台獨與靠攏中國的意識形態的對立始終存在,雖社會多數一開始認為潑漆是暴力傾向,但他覺得,有衝突才有創造出社會對話的空間,彼此才會有對話互動過程,這是不能逃避的事情。

羅宜最早接觸到社會議題是反媒體壟斷,投入社運則是在318反黑箱服貿運動後。生長於教會的他,認為長老教會啟蒙了他關注社會議題,進而使他選擇投身隨時會有衝突發生的街頭運動。

羅宜說,在決定參與潑漆行動前,的確有對同為基督徒的蔣介石該採取何種立場的信仰思考。「蔣介石若是基督徒,他不應該被膜拜,何況那地方(慈湖陵寢)是非常具有威權象徵的地方;蔣介石若是基督徒,他也應該不會希望被人膜拜。我是基督徒,我有義務去做某些行動去告訴大家,供奉蔣介石是不對的。」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當天,羅宜一行人進入蔣介石靈堂,朝靈柩潑漆,羅宜在同時間移走了十字架。他指出,行動前他有跟夥伴們表達潑漆對象是靈柩,強調十字架有神聖性、是超然的,十字架精神是他的信仰核心。十字架沒有受到潑漆波及,羅宜說,十字架在蔣介石靈柩前雖突兀,但他不希望記錄潑漆行動的畫面中有十字架入鏡。

教會是社會縮影,教會當然有意識形態迥異的基督徒,台派聽得懂也理解潑漆行動理由,羅宜想對支持蔣氏威權的基督徒喊話,「神是愛」是基督信仰的福音核心,神告訴信祂的人,要愛鄰人如同愛自己一樣,「然而你們認為我們偏激,或是告訴我們要順服掌權者,但其實,我們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希望我們照顧這世界,除了順服當權者以外,更重要是,我們要愛鄰人如同愛自己。」他進一步說,假若政府當權者無能去使人民愛鄰舍如愛自己,那麼,基督徒有義務再去行動,使當權者的施政能夠回到「愛的世界」。

羅宜再次強調,施政若不符合愛鄰舍如愛己,基督徒有責任去向執政者說「不」,採取行動,使社會重新回到上帝所希望充滿愛的世界。

高長決志、莊清風殉教  史話台灣初代基督徒

【陳逸凡專題報導】論及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來台宣教後的成果,不得不提到兩位初代信徒,分別是南部首位聽道改信的高長,以及首位殉道的莊清風,他們受洗時皆不滿30歲,也因信仰的緣故遭受迫害。

據高金聲所寫的〈高長伯傳記〉記載,高長某日因生意虧本欲問卜王爺,預備牲禮往燒香,途中遇見民眾圍聚,得知有人在傳「番仔教」。高長聽了後,就捨去求佛的念頭,1866年8月12日決志受洗,雖然高長學識有限,但「講道甚為熱切、語句淺白易懂,他勤於探訪、待人親切」,盡忠事奉,頗受宣教師的器重。

受洗後的高長投身傳道,1868年4月11日,他在埤頭(鳳山)受攻擊、受禁獄、進而教會毀壞、信徒受大迫害。根據當年馬雅各傳回母會的報告指出,高長某日行走在街上,看到一婦人帶了包袱要離開家,正受其親屬阻擋。據聞她要逃離虐待她的夫婿家,並要跟著朋友上禮拜堂。旁有人喊叫說:「她一定是飲了天主堂的毒水發狂了!」同時也說禮拜堂亦屬天主教的。

當時高長覺得該辯明,就說到:「我們不屬天主教,我們不但非險惡,是良善的……。」高長還沒講完,立即受到毆打。高長跑進一讀書人家避難,讀書人雖受持刀威脅,仍掩護高長跑到衙門求助。當時官員出來審辦,婦人澄清她沒有喝過高長的茶,也不認識高長。

然而民眾情緒激昂,官員仍決定收押高長,打算留待日後調查。押送高長往獄時,眾爭搶人,於是官員為了保護高長的安全,不得不親身帶他到獄前。不過馬雅各在報告中也特別點出,持刀威脅的暴徒其實就是衙門的差役,顯見當時宣教環境的艱難。

至於第一位殉教者莊清風,根據馬雅各的助手黃嘉智的文章記載,莊清風某日從淡水帶著行李走到旗後來找禮拜堂,人家問他怎麼來的?他回答曾到了廈門寮仔後醫館接觸到道理,主開了他的心門,返抵台北後,聽聞旗後有人在傳道,所以從台北一直步行下來。

當時他暫住於禮拜堂,每日勤讀經句,有時講些道理給醫館患者聽,也到三塊厝講道利益人,並於1867年3月10日受洗。馬雅各見他實在熱心,准他在醫館協助;再過不久,因為缺傳道人,就用他做傳道人了。

不過遺憾的是,1868年4月24日,莊清風在舊城(左營)受暴徒包圍打死,成為長老教會第一位殉教徒。據黃嘉智記載,當暴徒在追莊清風的時候,他一度跑入一間房屋,屋主表示,如果莊清風肯說他不是信徒,就敢保護他,不過莊清風表示自己已入教,不能說謊。屋主因此不敢收留,莊清風遂被打死。

莊清風的殉教,起因於妻子不肯入教,妻子逃到左營躲藏,莊清風前去找人時,有人高喊「入教人要捉人!」當時風傳外國宣教師逼人入教下毒殺人,鄉眾驚惶之際,庄人齊集至數百人多,附和喊殺毆打。庄民周忠後來認供,他當時正在劈竹子,一時激憤就往莊清風身上連番砍去,莊清風登時斃命,死時僅29歲。

從清帝國到日本統治  台灣青年奮勇灑血淚

【特稿/林佩蓉】台灣的重重歷史結構中,因為多重殖民經驗,我們在教育、媒體、經驗中堆疊出連自己都說不出所以然的「台灣印記」。我們不會記錯自己的生日,即使是戶口版或是出生版,清楚知道這樣日子的累積,一年一年的,對生命成長的關聯、體力變化、意識轉變。那麼,對於生長空間、時間密切相關的「台灣印記」,亦即對自己國家的記憶,如何能忍受不清不楚,並且還容許口耳相傳,混淆視聽。為了自己的記憶,為了這地土上應該要有的印記,我們必須檢視現有的、被約定俗成的習慣,其中,紀念性的節日就是一種,例如即將到來的329青年節,這標記「中華民國黃花崗起義」者的犧牲,提醒國人要有緬懷先烈的精神,如此行之已久的節日,仍須被提問:先烈與緬懷的指稱及對象,黃花崗在中國,不在台灣。本文無意評析因黃花崗起義的內容以及台灣因著國民政府統理,必須在日曆上標記329青年節的意義,僅就台灣的青年精神,作一例來相應,青年節,台灣青年很精采。

1895年清帝國將台灣割給日本,巡撫唐景崧招兵買馬,預備抵抗日軍據台。苗栗銅鑼灣秀才吳湯興招集家鄉的義勇,並進行團練。吳湯興生性豪爽,以俠義聞名於鄉里,飽讀詩書,亦積極投入鄰里事務,熱心助人,年紀輕輕即累積很高的人氣,當他受命招募義軍時,短短時間就有2000多個鄉民投入麾下。1895年6月中旬,日軍南下新竹,吳氏扼守大湖口,與日軍激戰。後因彈盡糧絕,退入十八尖山,與另一抗日軍隊:新楚軍合攻新竹。復因日方援兵至,於是撤往彰化地區。「八卦山之役」彰化義軍守將多戰死,吳氏率師上山接應,於槍林彈雨中,奮勇殺敵,最後中彈身亡,得年35歲。

為了保衛家園,書生也要奮起,吳湯興靜靜的準備迎戰日本的近衛師團。最終少不敵眾,吳湯興與眾青年如星般燦爛的生命,就此殞落。吳湯興不是孤例,戰死在八卦山上的人數遠超過黃花崗上的72人。吳及其同境遇者,都是允文允武的知識文人,識台灣存滅為己志,不斷召喚有良知的青年團結奮鬥;在其之後的日本近代化統治,1920年代世界思潮、啟蒙覺醒,再一次將台灣青年聚集,「台灣雖是帝國的台灣,也是台灣人的台灣」,彷彿可以看見另一世代的吳湯興們,振臂疾呼並且奔跑在社會運動場上的身影。

從清帝國治理的末年到日本統治,台灣青年一直擔任「救亡圖存」的角色,他們的使命感,從文本知識、從實際觀察,腳踏實地的從鄰里、社區出發,投注熱情與關懷,他們的生命與台灣的發展,緊密相連。這是台灣青年,他們的德行事績,更值得國人紀念,成為記憶,並在日曆的一頁,標記青年之日,台灣未來。(作者為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落實上帝國神學

【特稿/羅光喜】台灣青年的生活處境,若非悲劇便是英雄史詩。悲的是政治上從遭受日本殖民連續到中國殖民,經濟上則被剝削而處於赤貧,領22k還被嗆若不滿就剩15k。時下青年雖無力買房,無法結婚,不敢生子,但卻也英雄輩出,從二二八、美麗島、鄭南榕、到太陽花學運,逐步討回台灣主權與民權。這些台灣青年誠可媲美聖經中青年,「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眾先知……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希伯來書11章32~34節)在各自的時代,都服事了上帝保國、復國與建國的旨意。

建國在聖經意謂著上帝要建立列國,與建設列國至合乎祂心意。世人本為一家,可各按宗族、語言、地理立國。但巴別國一統天下,神不得不再次分散列國,並呼召亞伯蘭另建一國作為祂啟示的背景團體。即便同胞兄弟也能分建兩國,國際關係倫理乃是大的要服事小的。以色列人寄居埃及卻受奴役殺害,神就通過摩西拯救他們出埃及。猶大百姓被擄至巴比倫,上帝就公告「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要進行復國建國救恩(約珥書2章28節、3章1~15節)。詩人祈求:「神啊!願列邦稱讚祢、願萬國都快樂歡呼。」(詩篇67篇3~4節)啟示錄則總結:「列國要在城的光裡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啟示錄21章24節)顯示上帝國中有國,列國應讓自己的國家成為一個能進天國的國。

成為一個能進天國之國家,乃是上帝旨意行在其地如同行在天上的國。在這國中,食衣住行育樂醫療都是免費且無匱乏,如同在伊甸樂園,衣食無慮。也如同嬰孩在子宮中,受母體維生保護。因在原創之初,或未來上帝國新天新地的滿全,所有維生必需品並無買賣,也不計較有做工才有飯吃。生與活本就是上帝創生目的,也受上帝供給。但墮落人世,並不創生萬物,卻製造金錢買賣,甚至藉此壟斷資源讓他者因缺乏而致死。凡此種種都敵對上帝,也違逆上帝國的經濟原則。

上帝國的政經原則是濟弱扶貧。按神所令:「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未記19章9~10節)「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申命記14章28~29節、26章12節)耶穌初傳福音時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章18~19節、以賽亞書61章1~2a節)當時,祂的年紀才約有30歲(路加福音3章23節)。(作者為台南神學院教授)

行道,眾志成城 ── 黃之鋒

【陳逸凡專題報導】隨著中國政府統治日趨緊縮,2014年香港民眾爭取真普選權利,由學生發起罷課、占領中環等地的「雨傘運動」,黃之鋒身為主要推動單位學民思潮召集人,一夕為世界所知,曾登上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封面,亦獲選為當年25名最具影響力的少年之一。

201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主辦的「教會日」活動中,曾邀請黃之鋒來台演講,他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並長期參與教會服事,指出信仰是幫助他投身社會運動時很大的驅動力,呼籲「基督徒聽道更要行道」,基督徒除了讀經與禱告,必要時也應該上街發揮影響力去改變社會。

黃之鋒自14歲開始參與社會運動,他所受的信仰教導告訴他「不能只是聽道、更要行道」,父母也十分支持他投身公共事務;但在教會中有時仍會受到質疑:「基督徒只管屬靈事就好」、「參與社運實在過於激進」、「誰才是真正的行公義」。

對於有的基督徒認為關心社會只要為這些事禱告就好,黃之鋒反問,為什麼找人參加教會活動時,除了禱告也會做出邀請的動作,然而面對抗爭或社會議題卻只需要禱告?他引用雅各書1章22節:「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認為基督徒有能力就應該以實際行動去改變社會。

黃之鋒認為,為了香港有更好的未來,年輕世代一定要站出來,若是要長期作戰,更需要年輕人進入體制內改革。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