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少子高齡低薪 借鏡北歐

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 台灣勞工陣線邀台大外文系教授劉毓秀談因應之道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北歐各國常被稱為社會福利典範,制定規範引導社會發展符合公共利益,有別於美國強調個人主義。台灣勞工陣線邀請長期投入公共托育政策倡議的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毓秀,在3月30日談「從北歐社會民主模式看如何因應少子女、高齡與低薪」。劉毓秀在2015年主編《北歐經驗,臺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一書,對於北歐發展模式有深入研究,並擔任「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致力於推動台灣托育公共化的發展。

(攝影/邱國榮)

 

「生小孩不是女人的事情而是社會的事情,解決低生育率應該如此看待,包含培訓婦女進入公共托育職場。」劉毓秀說,支持女性就業的標竿應該是0到2歲的公共托育,但台灣社會普遍思維則是,生育子女是家長的事,導致婦女生育後無法再進入職場,「我是女性主義,我不相信台灣女人不想工作,而是台灣環境的趨勢不對,讓生育的婦女無法進入職場。」

劉毓秀表示,北歐社會民主,創造就業機會,托育的公共化,即是創造就業完成的重要一塊拼圖;反觀台灣的托育現況,認為生育不是國家責任,導致公立托育不夠公共化,私人營利托育則嚴重影響雙新家庭的家庭開支,也導致了婦女停止就業,而且私人托育的教保師資薪資偏低,如此環環相扣的惡向循環,促使超低生育率、超高速高齡化、人民普遍低薪的窘境,唯有公共化托育,才能可以產出在地、大量、薪資合理的工作,進而活絡在地經濟。

除了托育子女公共化,照顧老人也應該公共化,使家庭開支獲得的節省可看成是「社會薪資」。托育幼兒及照顧老人的公共化,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當然促進就業,也就能夠讓家庭繼續雙薪,促進經濟繁榮提升經濟,也提升了生育率,而這就是辦法。所以在北歐國家,尤其是瑞典,沒有高齡化及就業率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會看到北歐老奶奶們度假的道理。

台灣勞工陣線表示,當北歐各國在面對幼兒托育與老人照顧的需求時,並沒有完全交由市場來解決這些社會需求,讓北歐各國一路走來,得以巧妙避開少子女化、妥善處理高齡化,並有效提升家庭實質收入,這也說明了北歐社會政策既理想又務實,環環相扣。而在台灣有一群社運、婦運人士花費數年時間設計出來的「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政策」,就是轉化北歐理念與制度而來,期有助於緩解台灣超低生育率、超高速高齡化、低薪的窘境,但設計能否成為政策,需要社會共同關切。

公共利益的政策要推,但支應社會福利支出的稅收是否會升高?劉毓秀引用瑞典社民黨重要言論:「北歐都說社會福利不需要縮減,因為財富不虞匱乏,而且國家競爭力都是在世界的前端。」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