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館 鬼怪特展窺見文化與傳說

(相片提供/國立台灣文學館)

【陳逸凡整理報導】對基督徒而言,因上帝賞賜的平安而對鬼怪不再存有恐懼。然而對一般人而言,恐怖暗影潛伏於山海之間,野史鬼怪軼聞多有傳言。在文學領域上,不論是民間文學或者文人書寫,鬼怪經常成為靈感泉源,賦予文學及道德教育更多的想像空間。台灣文學館3月28日開展「魔幻鯤島,妖鬼奇譚──台灣鬼怪文學特展」,梳理台灣鬼怪傳說,展期至2019年2月止。

開幕活動中,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施炳華和與會民眾分享發生於府城的林投姐傳說;作家何敬堯分享與臺灣原住民傳說有相關的虎姑婆故事;作家瀟湘神指出從鬼怪傳說中,可以窺見文化的定位、族群特性與當地歷史,像客家、閩南等族群都有鬼怪傳說。

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表示,文學不是只有文字創作,鬼怪傳說其背後的歷史意義值得細細推敲。台灣鬼怪文學特展,分為兩個主題,第一部分說明鬼怪如何在台灣的海洋文化、自然、社會環境中誕生並產生意義;第二部分則引出文學如何運用這些傳說故事。在展覽中,觀眾能逐步認識台灣鬼怪的特徵,並透過參與式體驗,理解鬼怪的故事與生活關聯。

結合時事與電影,最常被討論的山中魔神仔傳說,最早出現於《臺灣日日新報》,在1901年的〈遇魔述異〉文章中,講述魔神變幻出華麗屋舍,引誘旅人進入,實際上卻是騙人幻境。透過《日本天皇之屬島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海島逸志》、《平埔族調查旅行》、《台灣風俗誌》、《生蕃傳說集》、《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蕃族調查報告書》、《台灣民間文學集》、《民俗台灣》等文字記載,皆能發現對於鬼怪的描述。

展覽開幕當日並邀請由作家何敬堯與作曲家邱盛揚共同創作的《妖怪鳴歌錄Formosa:唱遊曲》原唱羅香菱小姐至本館演唱,〈月相思〉與〈郎君夢〉兩首曲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