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裡教會踏查在地文史 遊二仁溪

舢筏協會總幹事蘇水龍介紹撈捕到的水產。(攝影/陳逸凡)

【陳逸凡台南、高雄報導】「教會旁不起眼的小巷弄竟是社區龍脈?」台南中會灣裡教會今年3月首次受邀參與當地行之有年的「鯤喜灣文化季活動」,開放教堂成為導覽景點之一,為延續良好互動,趁著新竹中會中壢教會青年移師此地舉辦退修會契機,灣裡教會於4月14日委託當地「萬年文史推廣學會」規劃踏查活動,許多故事連在地會友也直呼驚奇。

萬年文史推廣學會總幹事潘文欽介紹廟前放置新鮮飲水牧草緣由。(攝影/陳逸凡)

當天包括本地會友及中壢教會青年一行約40人騎著腳踏車繞行大街小巷,由於當地傳統是靠捕魚維生,在地文化與民間信仰有深刻連結,對教會中成長的青年來說十分陌生,萬年文史學會志工細心講解參訪廟宇禮節及當地傳奇故事,連當地會友都直呼「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從來沒聽過!」當天午餐則回到教會享用象徵豐富澎湃的傳統美食「打魯麵」及在地「狗母魚酥」。

眾人一同在灣裡教會享用打魯麵。(攝影/陳逸凡)

下午眾人來到一橋之隔的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搭船遊歷二仁溪,不僅看生態,也看過去污染的歷史。早年二仁溪因沿岸從事廢五金行業,然後產生戴奧辛等毒氣,電路版等金屬廢棄物亦堆滿河川,使二仁溪一度背負了全台灣最髒溪流的惡名。當地漁民不願見到故鄉沈淪,於是組成舢筏協會四處巡邏,2000年一位省躬國小老師提出「眾生關懷二仁溪,不信河神喚不回」名言,成立二仁溪整治促進會,號召眾人加入環保行動,當簡報畫面秀出照片,灣裡教會會友忍不住失聲驚叫「這個人就是灣裡教會長老杜水泉!」

搭船遊二仁溪,看生態,也看污染的歷史。(攝影/陳逸凡)

舢筏協會總幹事蘇水龍,就是杜水泉的學生。在當年的守護行動中,因廢五金回收利益龐大,蘇水龍座車還曾遭人放火焚燒威脅,但他認為對的是情就該堅持。如今河道上大多數的廢五金已由政府出資移除,如今河中生物再次回來,水鳥飛舞,烏魚也不時躍出水面,但仍可看見部分掩埋不當的垃圾,以及遭到棄養外來物種綠鬣蜥在河畔曬太陽。

穿越紅樹林竹棧道準備登船。(攝影/陳逸凡)

在遊河過程中,除了穿越紅樹林竹棧道登船,也會下船走訪過去的廢五金坑、今日的生態濕地,也會到船屋體驗先民撈魚及休憩的環境,由蘇水泉親自說明捕到的水母、螃蟹及魚類名稱,不過導覽員特別叮嚀,二仁溪仍屬中度污染,所有捕撈起來的魚類仍是禁止食用。

統籌本次活動的萬年文史學會總幹事潘文欽表示,灣裡及鄰近地區的文化資源豐富,可惜一直沒有妥善整合,這幾年他擔任萬年殿文化組長,決定建立平台組成「萬年文史推廣學會」,由志工介紹在地故事行銷社區,並串連鄰近社區規劃套裝行程,雖然大家平時都有正職工作,但十分樂意把零星時間奉獻給社區,歡迎預約參訪。

灣裡教會牧師余心玫表示,今年萬年文史學會主動找上教會成為「灣裡小旅行」導覽景點,讓她再次思考教會走向社區的可能性,這次行程除了增長見聞,也期盼讓對廟宇文化全然陌生的教會青年省思自身對其他宗教信仰的態度,觀察別人如何對待教會,甚至幫助教會融入社區,了解社區的文化與故事,也讓在地社區知道教會是一個能夠親近的開放空間。(攝影/陳逸凡)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