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年輕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很年輕!這句話似乎跟長老教會給人「又長又老」的印象有些落差。由教會歷史來看,在台灣宣教153年的長老教會,相較於歐洲等地超過500年的教會,或「宗教改革」後近500年發展基督新教教派或組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普世教會界仍是「年輕的教會」(Young Church)。然而,教會是否「年輕」,並不是以年齡來定義。

對教會和基督徒而言,什麼是年輕?提出「盼望神學」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提醒:「使我們年輕的不是年齡,而是盼望」,在基督裡的教會,本質上就是年輕的。耶穌復活,不受死亡捆綁,我們是充滿可能性的使徒,是上帝國的參與者,在上主手中的未來是敞開、有無限的可能的,並不是說未來只是屬於年輕人,而是未來使人們年輕。未來是歷史主宰的上主掌握,使教會與基督徒得以保持年輕,充滿盼望,為了新的可能性創造空間。

每年5月第一個主日是長老教會總會所訂「青年事工紀念主日」。不僅記念1948年夏天,1200位青年在淡水舉行夏令營,回應黃彰輝牧師強調「合一則穩固,分裂就敗亡」(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呼籲「南北教會合一」,隔年,1949年5月成立不分南北的「台灣教會青年團契」(TKC),更促使1951年總會成立。那時的教會青年,為戰後經歷二二八事件,鬱悶的台灣,帶來盼望。

既然《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成為盼望的記號」,長老教會推動上帝國整全宣教,就是走在盼望中的教會,亦即神學家眼中「年輕的教會」。由盼望的眼光來看,教會不是一味追究「青年流失」要誰負責,而要去除「又長又老」的觀念誤解,在基督裡看見希望,活出盼望。一方面,展現長老教會「成長」又「老練」的特質;一方面,活出「年輕」的特色,如同年輕人般勇敢行動,不怕犯錯,同時有成熟老練的態度,深耕又謙卑,時常反省檢討,使盼望實現。

如果教會忘記本身是充滿盼望的「年輕教會」,當社會籠罩著低薪、貧窮、世代不正義的「厭世代」氣氛,教會也將受影響。若只看數字與年齡,先失去信仰眼光的信心和盼望,又如何創造希望?越是在「崩世代」「悶世代」「厭世代」的處境中,長老教會越要記得自己其實是年輕的,要走進年輕人的掙扎、懷疑、批判和渴望中,為台灣社會和青年帶來盼望。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