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位於高雄左營區重和路211號的聖馬可咖啡店,是一間台灣難得可見的「無聲咖啡店」。何謂「無聲」?從牆上掛滿聾人畫家Emma(王佩玉)的作品可見端倪——並非來這的客人被禁止交談,而是店內從服務生到餐飲師傅,多為聾人。

店面位於高鐵左營站彩虹市集對面約100公尺處。(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店長阿誠與沛容夫妻倆本身為基督徒;沛容曾於5年前禱告時有「靜默咖啡」傳福音的異象,但一直無法明白何謂上帝強調的「靜默」。經好友介紹,認識手語雙福關懷協會秘書長陳育麟牧師與壽山中會手語教會牧師羅珮文,恰巧兩位牧者都有曾有開創福音咖啡廳的想法,而教會成員也接受基礎泡咖啡訓練。在彼此分享和鼓勵後,阿誠與沛容終於明白,上帝要他們為「聾人」和「聽人」創造一個彼此認識的友善空間。

未來將有手語卡和交流版協助客人與服務員溝通。(攝影/林婉婷)

於是,由手語教會成員擔任員工,店長夫婦提供場地、設備及裝潢,咖啡店成型。目前為試營運,商品有咖啡類、茶類和手工餅乾,未來將推出披薩等輕食。服務員有完全使用手語的聽語障者,也有能夠讀唇語和說話的聽損者,另每日配有一位聽人服務員協助,消費者可以比手語、用口說或筆談點餐,不必害怕溝通問題,且歡迎企業與團體使用外送服務。

店內有紅茶、綠茶、青茶與果茶等茶類飲品。(攝影/林婉婷)
綿密奶泡能維持到飲用完畢。(攝影/林婉婷)
手工奶油餅乾。(攝影/林婉婷)

陳育麟提到,培訓期最大困難在於訓練員工們有一樣的烹飪水準,本來程度與專業不同的學員們經歷磨合且互相指導,倚靠聾人本身的單純與專注度,跨越學習瓶頸。羅珮文感嘆,社會上多數聽人因為不懂如何與聾人溝通,職場上選擇將他們「發派邊疆」,讓他們從事簡單操作類型如包裝、組裝等工作,但其實聾人有很多創意,期望透過實際接觸,消除刻板印象帶來的歧視。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陳育麟和羅珮文分享「手語」的獨特性,由於是圖像語言,為了不造成解讀誤會,聾人在使用手語時會選用最直接方式表達,缺乏口語上的細微區分之外,語序也和口語不同,將腦中畫面先出現或強調者放置於手語動作第一個,例如看到卡通裡老鼠被貓追趕的畫面,聽人會說「貓抓老鼠」,但手語溝通比起來是「老鼠、貓、抓」。陳育麟和羅珮文在教會裡時常告訴大家如何進一步溝通:聾人要用正向鼓勵的方式表達,而聽人和聽損者要學習接納。

店長試調新品。(攝影/林婉婷)

陳育麟等人預期8月將去緬甸仰光參訪由英國聖公會設立有百年歷史的瑪莉查普曼聾啞學校(Mary Chapman School for the Deaf),也會推廣福音咖啡店事工。他期待未來咖啡店能成為聾人培訓中心與福音據點,協助聾人和家屬創業。咖啡店除接納打工者,也提供給聽語障礙社福團體當活動空間,歡迎不同專業和背景的人來交流。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