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玉神的日子

【編按】:位於花蓮的玉山神學院,設立於1946年,是全台灣第一所專門為原住民族設立的神學院。其神學教育的宗旨,乃是從原住民族生活實況來詮釋信仰、參與宣教。每年5月第3個個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玉山神學院奉獻主日,本期專題期盼透過畢業於玉神的不同族群牧者分享,讓眾教會更認識這所美麗的神學院。

學習歸零服事的心志

阿美族 張培理

【特稿/張培理】「『不怕風、不怕雨』這是玉山神學院的精神。」學生會會長在新生迎新會時這樣告訴我們。當時大學部一年級的我,實在不太理解這是什麼樣的精神,但這就是玉神人受裝備的態度。原住民教會大多位於偏鄉部落,處於軟硬體設備、資源較為缺乏的環境,因此學習過程中,即被塑造要在極為缺乏的環境中牧養教會、照顧信徒的事奉精神。

校園中的一磚一瓦,幾乎都是從過去建校到現在每位師生的汗水和心血建立的。每學期的勞動事奉週不只是紀念過去許多前輩胼手胝足建校的辛苦,也體認原住民部落族人生活的艱辛,更堅定自己在部落服事族人的心志。另一方面,在聖經與神學的研究上,部落經驗與傳統是玉神人學習聖經詮釋的基礎。然而,當時原住民在神學領域的學者並不多,許多老師也處於進修的階段,因此,學生們常常就是和老師們一同研究、討論,在邊學邊做中嘗試建構原住民神學。

在學校看到學長姊要問安,許多校園活動的善後也都是由年級最低的負責。乍看之下是不合理的制度,但卻是在教導我們,無論在進入玉神之前,我們是什麼身分地位,成為一個神學人就必須歸零,從頭開始學起。部落的敬老精神,不也就是年紀小的主動服事長者?玉山神學院守護台灣原住民,無論風雨,屹立不搖。我們承傳前輩的精神,期許成為部落中的玉山,在深山、海邊、城市,照顧族人、守護部落、服事上主。(作者為東美中會長光教會牧師)

受裝備且需顧念實況

布農族 阿布絲‧打給絲非來南

【林宜瑩專題報導】1990年進入玉山神學院就讀神學系的布農族牧師Abus Takisvilainan(阿布絲‧打給絲非來南),非常感謝玉神傳承原住民族文化、養成自我認同。她讀書時剛好遇到野百合學運,也因此深深自省不應只受接受神學教育裝備,還要顧念到原住民族面臨各種生活實況的議題。

Abus Takisvilainan印象最深刻的是,吳仲徹是她們班上的導師,也是神學生對社會關懷的啟蒙者,其他還有好幾位日本、德國宣教師及許多老師委身在玉神,也讓人非常敬佩與感恩;Abus Takisvilainan也非常感謝自己母會的牧師白光勝,是他促使她有了獻身成為傳道人的心志。

另外,Abus Takisvilainan還感謝已過世牧師鄭兒玉的兒子鄭福信,當時他在台東馬偕分院擔任副院長時,就常常去巴喜告教會支持課輔班的事工,當時Abus Takisvilainan擔任青少契會長,高中畢業後,鄭福信就贊助她四年神學院的所有費用,使她在就讀玉神時無後顧之憂。後來,Abus Takisvilainan每年幫玉神募款時,都會感謝鄭福信夫妻,「當年沒有他們以信心供應我四年的學費,我不可能成為傳道人。」她說,鄭福信自己育有3個孩子,還堅持供應所需,連她的的孩子讀大學時,鄭福信也持續贊助孩子的學費。

Abus Takisvilainan如今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一位原住民女性書記;她期待玉神成為全世界原住民神學的心臟,也會以感恩的心成為玉神的志工。

學生會培養公民意識

泰雅爾族 亞馥‧誒宥

【邱國榮專題報導】泰雅爾中會總幹事亞馥‧誒宥(Yabu Eyo)牧師憶及求學過往,因擔任玉山神學院學生會幹部,這個歷練帶給他生命許多成長的空間。由於學生會自主性非常強,除了給予校方改進建言外,也在那個民主風起雲湧的年代裡,參與社會運動,積極投入並促使政黨第一次輪替的選舉過程。

「神學,必須在我們的處境應用。」亞馥‧誒宥說,當時民主澎湃的社會氣氛使然,各議題社會運動的氣勢更形磅礡,而他擔任玉神學生會會長,學生會當時決議建議學校不能缺席,必須要去改變社會。

神學必須在處境中應用,也當然應用於牧會,亞馥‧誒宥從學生時期到今天,依然關注或投入原住民族議題的社會運動,他不能接受許多傳道人所講「神學無用論」的論調。他指出,他在玉神接受成為傳道人應習得的裝備,也於玉神建構神學知識,雖然,建構學術知識的環境是個象牙塔,但是,神學的應用,以及更重要的是,藉由神學思辯過程抽絲剝繭後的信仰反省,是他進入牧會的力量。

「教會也不能是一個象牙塔。」亞馥‧誒宥進一步說,因玉神給了他信仰理論的學識裝備,使他在碰到一些棘手議題,或是遇到信仰反省、神學反省時,不會因為摸不著頭緒,而顯出內在或外在的慌張,反而是根據在校所學的,按部就班地去處理及面對可能的棘手問題與轉變,幫助教會在信仰上得到成長。

憶嚴格又慈愛的師長

魯凱族 盧天武

【林婉婷專題報導】魯凱中會總幹事盧天武牧師,國中畢業即進入玉山神學院就讀,由於父親鼓勵與母親期望,他完全順服。當時學生自立自強,校內盛行各類打工:劈柴、接電話、刻印刷版、圖書館員等。1980年的某個禮拜天,盧天武擔任總機轉接員,他發現學校聚集很多人,原來是蔣經國來找院長楊啟壽,當時電話轉接必須重換電話線,他緊張得手忙腳亂,如今想來,都還是個緊張深刻的回憶。

當時學生寒暑假都在打工。盧天武記得暑假與同學一起整理橘子園,故意將橘子打落,撿「落果」來吃,一群人玩得太瘋,引起楊啟壽關切。在學生們眼中,老師們既嚴格又慈愛,曾有教授看盧天武穿得單薄,就將自己的衣服給他。

盧天武曾擔任學生會文藝股長,創辦月刊刊載學生靈修類、文學類作品,當時語文老師林培松牧師為大家打下好基礎;牧羊會也曾舉辦學生音樂創作比賽,如孫子貴、拉娃告.拉歌拉格(Lhavakaw.Rakerak)等牧者都是其中好手。

學生在校休閒為打桌球,盧天武還記得楊啟壽喜愛打球,沒贏球不願放人,於是他會故意輸球溜去吃飯。週末實習是難得的外出體驗,他笑說雖然要爬山到部落教會很辛苦,但教會都很善待神學生,實習也很充實,可惜只有到阿美和太魯閣族教會,沒有去布農族教會實習的經驗。盧天武勉勵,現在學生沒有過去困苦,但希望他們保持自律,對聖經體會要夠深刻,母語能力也要精進。

生命陪伴毋需太多話

排灣族 蔡愛蓮

【林婉婷專題報導】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蔡愛蓮因心懷信仰教育的負擔,國中畢業後即進入玉山神學院預備科就讀。當時她對校風不太了解,還以為和高中大學相同;沒想到不但校園美麗,師生創意十足,常有詩歌、戲劇等創作比賽,「雖然懵懂,但我確信那是神的呼召,因為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蔡愛蓮踏入玉神,開啟信仰與文化的新眼光。每週各族禮拜學長姊們以母語講道,與新生們談論台灣未來;禮拜天到學校附近參與聚會;實習時前往阿美、泰雅爾、太魯閣等中會的教會。因這些經驗,她學會辨別、欣賞不同族群的語言、歌舞與文化。而住宿期間,舍監是來自德國的盧玉雪老師,以愛陪伴這群年輕女學生,請她們吃餅乾、喝咖啡,帶領讀經禱告,「她讓我明白,作為牧者,陪伴信徒很重要。」蔡愛蓮感性表示,「生命的陪伴不需要太多語言。」

蔡愛蓮記得當時雛妓、勞工、還我土地等議題沸沸揚揚,學生會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抗爭,「雖然還沒解嚴,但為了土地、族群、上帝,要我們奉獻生命也很願意。」那時神學教育強調感同身受,學校安排事奉週,讓神學生整理校園,恰好當時部落教會很多信徒都從事農業。

「當牧者要有委身的心態,不能只是當工作,不然很可惜。」蔡愛蓮認為神學院的任務就是為上帝篩選、培育好工人。而社會轉換很快,神學院也必須去面對不斷出現的新議題,在原住民傳道人培育,尤其是要看見都原教會的需要。

續練艱困中持守職分

Pinuyumayan族 余登明

【林宜瑩專題報導】Pinuyumayan族、阿里擺教會牧師余登明表示,在玉山神學院讀書時,常常要去砍草、種果樹,就在這樣「風雨生信心」的神學信仰教導下,讓他縱使在偏鄉小教會投入牧養事工時,因會友不多、很多人生活不易,牧師也是要兼種釋迦等農務才能維持牧家所需,真的很感謝玉神當年的訓練,讓他能在艱困環境中持守牧師的職分。

余登明回憶讀玉神時,他還在台東東和外科診所擔任總務長的工作,由於必須輪三班,他就特地調整時間,上完大夜班後就連兩天去玉神上課,然後再趕回台東上班;他印象很深刻的是,在讀二年級時遇到有學生抗議校方事件,給他上了一課震撼教育。

余登明說,當時在上陳南州老師的課時,心理壓力比較大,「他私底下人很好,只是在功課上的要求比較嚴格,給的分數都不高,能拿到70分就不錯了!」另外,當時秦明盛老師很能跟學生打成一片,彼此就像朋友一樣,至今他與秦明盛成了麻吉的好朋友。

曾任Pinuyumayan族群區會總幹事4年、在阿里擺教會牧會14年的余登明期望,玉神的神學教育不要閉門造車,應該更深入去了解現在原住民教會的生態,讓神學生在校所學的,與未來牧會時會遇到的實況不要落差太大,「要再更務實一點!」他認為,玉神神學教育要能更貼近時代脈絡,應該發展現在的在地神學,而不是停留在以前的本土神學。

修剪脾氣的奇幻旅程

達悟族 鍾婉婷

【陳逸凡專題報導】達悟區會漁人教會傳道師鍾婉婷,是蘭嶼第一個從神學院畢業的女性傳道人,目前牧會兩年。鍾婉婷笑說,自己其實是受到母親鼓勵才決定投考神學院。在玉山神學院就讀期間,激發了她對達悟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以前並不會特別在乎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到了玉神多族群的環境,開始學會關心了解自己族群的議題。

由於達悟族的人數較稀少,因此求學分組時,會與其他同樣人數較少的鄒族、太魯閣族合併,主日時她則選擇參與同樣具有捕魚文化的阿美族聚會。實習期間,某次臨時被邀請上台講道,雖然心中抗拒,但卻也讓她學習在各樣的事工上隨時做好準備。

目前在漁人教會牧會,鍾婉婷希望推動媽媽手工教室,幫助部落婦女改善家庭收入,也希望嘗試在部落廣場舉辦小市集,等到忙碌的飛魚季結束後,更期盼推動母語事工。雖然蘭嶼大多數是長老教會信徒,卻也面臨年輕人口外移等問題,留在島上的青年從事觀光產業,為了生計也影響參與聚會的意願。鍾婉婷選擇打開教會的大門,讓孩子可以隨時到教會玩耍,希望從根基建立孩子的信仰觀念。

大學4年加上研究所3年,鍾婉婷共有7年的時間在玉神,之前曾在社會上工作。她認為玉神求學期間的信仰成長對她來說很關鍵,神修剪她的脾氣,也曾至緬甸看見不同的世界,對她來說這一段7年的奇幻旅程,很感謝神的帶領。

教育培養出適如其人

鄒族 安淑美

【特稿/安淑美】我的青春歲月在玉山神學院度過,背山面湖真是山明水秀之地,當時代決定院址於此地真是慧明。這裡培養了無數各族群教會的牧者,及學習其他專業的服事者,大多數都回到族群部落服事。

到花蓮讀書,對初次遠離家鄉的我是個挑戰,當時年少的我已經很清楚我是渴慕神的話才要進到神學院。在這裡有很多不同國籍、族群和專業的老師朋友。學期中也要到教會實習,有時被分派到阿美族、有時太魯閣族、有時漢人、有時布農族,回想起來當玉神學生真夠熱血。

玉神師生全是住校,生活就是學習,信仰實踐也常常被挑戰。共同生活是由早上6時開始靈修,晚上各族群聚會結束,10點關大門熄大燈。在逐漸異化疏離的時代,要如此共同生活、學習的確是不易。在這裡才知道和認識不同族群的師生,真正見識到所謂多元文化,學習彼此欣賞和互動,建立自我的族群意識和認同。玉神一直是在台灣的土地和族群的處境脈絡中建構神學(信仰),這是何等珍貴與美善!

1980年進人玉山神學院,我一直沒忘記掛在當時院長室的掛軸,那出自矢內原忠雄:「教育的目的乃是在使人們自覺其人性,啟發其知識與能力,並訓練其生活,使培養成『適如其人』。」雖說只是簡短一句話,但從認識矢內原忠雄開始,再理解玉神的經營、教育理念,就不難理解存續至今的學院是何等重要。(作者為鄒族區會樂野教會牧師)

這是一生最大的祝福

太魯閣族 舒度‧大達

【林宜瑩專題報導】太魯閣族牧師Sudu Tada(舒度.大達),進入玉山神學院讀完一年級後,就被徵召,待完成3年兵役,才再回到玉神完成學業。他出身貧寒家庭,從高中開始就是半工半讀,送過羊奶、報紙、割稻草等零工攢學費,還拿錢回家幫助家裡,甚至贊助幾個已有家庭的同學。他在玉神求學時幾乎每學期拿獎學金,並以第一名畢業,牧會及服事一段時間後,又孜孜不倦到台南神學院完成道學碩士學位。

Sudu Tada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帶同學參加花蓮縣政府舉辦的籃球賽得了第三名;另外,每週三、五都要去割草、到柑橘園接枝或砌石墻;而學校裡頭也開了一間專擺水果的誠實商店,沒有店員在顧,師生自己秤重、付錢、找零;學校的後山及前頭的鯉魚潭物資豐富,成了他跟同學天然的冰箱,尤其是一到夏天,很多蛇都會跑到女生宿舍,喜愛打獵的Sudu Tada就去抓蛇,被大家封為「抓蛇英雄」。

回顧為何會走上牧者這條路,Sudu Tada說,高中時曾與平地女孩談戀愛,遭女方父母當面反對:「妳頭殼壞掉?妳要當番婆、生番仔子?妳要知道,番仔很懶惰、又愛喝酒,還會常常打老婆……」這讓他萌生念神學院的心志。

Sudu Tada說,種田、打獵是他一生最喜愛做的事,可是來到玉神受造就、成為牧師,這是上帝最大的祝福,因為,他在玉神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與牧師娘生了兩個兒子,一家幸福、和樂融融,這一切都要感謝玉神!

神學訓練找回使命感

賽德克族 魏錫欽

【林宜瑩專題報導】讀半年接到兵單去服役2年,再回到學校,現為賽德克族群區會史努櫻教會牧師魏錫欽(Peto Ukan),在玉山神學院讀書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花蓮縣政府要強徵阿美族土地,他與玉神師生上街聲援、跑到花蓮縣政府前抗議,還用車載著壽豐的石頭,倒在立委服務處前。

魏錫欽說,在戒嚴時期,玉神師生積極關心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也持續冒著生命危險上街頭遊行,沒想到他一畢業,到教會牧會時,當地派出所的警員就登門拜訪、查驗身分,意圖藉此威嚇、施壓,可是並沒有因此使他失去持續關心原住民權益、爭取土地權的決心,牧會後依舊常參與原住民權益促進會發起的各樣活動。

魏錫欽說,每年4、5月,玉神學生都要去砍草、砌石墻,訓練不怕吃苦的精神,畢業牧會時,就算牧會環境再怎麼惡劣,也不會退縮或輕易放棄,這是學校給他最大的幫助。當年楊啟壽院長、陳南州、吳仲徹都曾擔任過魏錫欽的班導師,也教授台灣本土神學、非洲解放神學、韓國民眾神學,使他們對身為原住民族傳道人,都帶有使命與榮譽感。

不過,對現今玉神神學教育太重學術,神學生不太關心原住民議題,實習時也與地方教會宣教認知有所落差,再加上現在原住民教會轉變很快又大,感覺神學教育似乎跟不上腳步。魏錫欽盼望,要更重視學生靈性的養成,或許這是玉神未來可以更努力的方向。

體會萬族萬民的上帝

客家族群 邱世榮

【陳逸凡專題報導】台南中會六甲教會牧師邱世榮說,當年玉山神學院推出「工作5年可參加推甄」方案,因為投考台灣神學院不順,為了不再多浪費時間,便參加推甄獲得接納,上帝也真的開啟這道門。全校有10族以上共百多人,身為客家人的他身處其中,是真正的「少數民族」。

邱世榮曾到台神寄讀一年,跨校經驗讓他體驗到,玉神最大的特色是師長同學之間對於求學「不吝給予」,彼此支持,合作多於競爭。老師與學生相處不分彼此,不是「上對下」的關係,反而更像同儕間的互動,時常邀約吃飯與活動。透過同學間各種活動,也讓他認識原住民的生活。

玉神的禮拜有一個特色,就是會用各種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呈現。其中蘊含了一個核心精神,就是以原住民為主體,希望學生後回到原鄉用自己的文化向族人宣教。身為不同族群,也可以用漢語或客家文化來呈現,彼此交流認識。「雖然無法聽懂每一種族語,卻讓我深深體會上帝是萬族萬民的上帝,這是其他神學院很難體驗的氣氛。」

這樣的經驗,讓邱世榮體悟,「上帝的道,是可以充滿在萬邦萬族中,透過神所賜予的文化來呈現。」邱世榮建議,未婚時非常適合來玉神體驗多文化的學習。他是成家後才前去就讀,難免因路途遙遠會有思親之苦,但這讓他學習「放下一切跟隨耶穌」。如果有機會再選擇一次,仍會選擇讓他重新得到神學啟蒙的玉神。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