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基督徒參與公共事務的基本態度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同婚爭議,讓許多基督徒對社會的關心走出傳統的個人福音或社會救助模式,一舉衝上對政策、法令的關注。這其實是好事,不論你的立場是什麼,關心社會,除了關心個人,也要關心體制。

不過,這些年來,除了少數教派,大部分的教會對於社會制度的問題較少關切,更遑論是進行立法遊說、街頭倡議,對不少初將信仰價值帶入「公共領域」的基督徒來說卻是陌生,也因此在同志婚姻的行動及討論上引發不少爭議。

幾年前,在教會的網路群組上收到一段反對同志運動的影片,影片中把同志遊行簡化成性解放的遊行,配合著「驚悚」的畫面與音樂,同志成了正常社會的「異類」,影片則是要藉此反對同志遊行、反對同婚合法。

這樣的影片讓我又氣又難過。自己長期參與媒體改革運動,對於造假、斷章取義的資訊非常痛恨。我自己在課堂上會不斷告訴同學,每個人都可以有立場,對於公共議題我們大可提出批評,但所有的批判都應該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然而,這樣斷章取義,甚至惡意扭曲的資訊,卻廣泛流傳在教會的群組裡。

過去曾和NGO組織策劃、參與反對媒體汙名化同志、新移民、原住民、精障者的行動,多次到媒體抗議;而我參與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也拍到了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母親第一次參加高雄同志大遊行的畫面,這位勇敢的媽媽在遊行現場泣訴這個對性別意識無知與不友善的社會,是如何造成她陰柔氣質的兒子禁錮愁城、意外身亡的悲憐一生。

即使是參加同一場同志遊行,裡頭的團體本來就會有不同組成,不同的訴求,甚至成員主張大相逕庭的情形經常可見,而這也是大部分社會運動的常態。不論是流傳在教會群組的反同影片中,主張性解放的行動者,或者,誓言拯救和「葉永鋕一樣的孩子」的葉媽媽,還是舉起大旗昂首走在街頭的祈家威,都可能同時參加同一場同志遊行,然而,教會網路群組裡的影片,對於同志遊行的呈現,卻是和我過去抗議過的媒體一樣,斷章取義,甚至是汙名化社會的少數者。

我非常難過。造假、斷章取義、甚至是恐嚇,是參與公共事務的卑劣手段。相反的,就事論事則是參與公共議題最基本的態度,面對任何議題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張與批評,但回歸事實的討論卻是最基本的。雖然後來的反同論述不再出現這樣的影片,但許多手法仍類似,例如,反同婚論述中有關「雙親一」、「雙親二」的說法,都是對事實的扭曲。

了解事實、誠實以對、慎思明辨是參與公共事務的第一步,這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事,卻應該是基督徒走入社會的自我要求。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