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6月10日下午壽山中會教育部於大仁教會舉辦成人主日學研習,主題「用手機Phah台語」,邀請鳳山西門教會長老姚志龍與Phah Tai-gi台語輸入法APP開發者吳家銘主講,分別說明台語文使用實況與教導如何使用輸入法APP。

(攝影/林婉婷)

姚志龍提到,台語文正面臨嚴酷的環境,包含政策及觀念等問題。政策方面,很多人以為台語的使用者多,所以不會消失,但深度文化價值卻被忽略。若廣義計算,台灣約有81%人口或多或少使用台語,但在法律保障、國家預算與媒體資源各方面卻嚴重不足。觀念上,不少師長認為日、英語等外語最重要,帶著孩子「自己放棄母語」。而需求端的不重視,讓生產端的專業台語文工作者難以為繼。

姚志龍指出,以前站在保存母語前線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如今已有不少教會轉為全華語禮拜,不再使用白話字聖經,積極投入台語文保存運動者,也很少是教會界人士,多數是醫師、學者等具有台灣本土文化意識者。現況與〈台灣翠青〉作詞者、牧師鄭兒玉的觀察不謀而合,他曾在2004年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發表〈最有台灣意識的長老教會出著歹子孫?〉感嘆。

(攝影/林婉婷)

吳家銘現為打狗台語開講社副社長、台灣羅馬字協會成員,本身在國中擔任台語老師。他發明「越頭病」一詞形容台語文世代流失現象,「長輩上一秒還跟朋友講台語,下一秒轉頭看到年輕人,就直接講華語。」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語言瀕危程度量表,台語落在嚴重瀕危到極度瀕危區間,即長輩能使用但子女不能。國家編列年度經費5000萬給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三、四科負責台語文教育,但這些預算只夠辦理台語文認證。

語言不只聽與說,還有讀與寫。吳家銘分析白話字歷史,與圖像化的漢字相比,白話字由聲音入門,在識字率不高的早期台灣,搭配《台灣教會公報》發揮快速傳遞知識的作用,改善教育不平等的狀況。例如當時《教會公報》曾報導狂犬病、登革熱、鐵達尼號船難、葡萄牙民主化等醫療保健、國際消息,啟發民智。

學習白話字要先熟悉台語聲調,若過了學習語言的7歲黃金期,可以透過手機輸入法協助。漢字輸入有注音、筆畫等選項,「Phah Tai-gi台語輸入法APP」也有應變機制,例如要打Tâi-gí(台語)二字,輸入taigi、tg、tai5、tai5gi2等皆會出現選項,使用者若發現找不到想要的字詞,表示自己輸入有誤,即可立即修正。

學習白話字另一困擾是參考書版本眾多,甘字典、TJ白話字小辭典、台日大辭典、台華線頂辭典、教育部辭典等收錄皆不同,學習多有不便。吳家銘今年申請g0v獎助金,提出「Chhōe Tâi-gí找台語:台語文數位詞庫、辭典補完」方案,希望線上整合各家字典,便於使用者搜尋、參閱,預計10月完成。同時並推出「Phah Tâi-gí台語輸入法APP」iOS版,iPhone使用者也能輸入白話字。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