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經營與情感教育 平時建立溝通 衝突時易化解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中華溝通分析協會與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合作高屏地區保護服務「培力高屏地區建立社區保護服務支持網絡計畫」,6月陸續於高雄中會三多教會開辦家庭經營、情感教育相關初階訓練課程,由諮商師邱慧輝主講,6月16日談家庭衝突與溝通技巧。

(攝影/林婉婷)

邱慧輝首先為大家建立責任觀,家庭關係就像「愛的存款」,「以為讚美的話不說對方也知道,責備的話少說一句都不行,因認定對方能體諒自己,不斷傷害卻忘了去愛,就像不斷提款卻不存款,有天戶頭會見底。」 邱慧輝提到,進入婚姻關係,每個人都帶著3種習慣:對方很喜歡也接受的習慣、對方不喜歡但接受的習慣、對方不喜歡也不接受的習慣。邱慧輝以自己為例,婚姻30多年,丈夫的小習慣有時還是會讓她不愉快,但她學會告訴自己「那就是他,為何不接受?」並看見丈夫小缺點外,有更多數不完的優點,「若我們決定進入婚姻,彼此都要對這份關係盡力。」

夫妻結婚約第3年開始,可能進入至少20年的育兒期,而約第40年開始進入老年規劃期。過程中有許多健康、經濟、情緒的壓力,衝突在所難免,邱慧輝以經驗分析,有時婚齡越久反而越難處理婚姻爭執,「就像垃圾累積太久、太多。」結婚5到10年是適當處理階段。她強調,有人會求助婚姻專線,但不是講完電話就能改變,所有的事都是一步一腳印,「不可能一通電話改變30、40年的習慣,而是被潑冷水也不斷嘗試、行動。」像邱慧輝花了4年才建立與丈夫溝通的方式。

(攝影/林婉婷)

解決衝突需要態度與技巧,溝通非常重要。邱慧輝指出,溝通是一種安撫,隨時隨地發生。溝通包含分享自己、了解對方、建立情感,甚至需要刻意安排,「不能認定對方不會懂就不講,也不要因為習慣了就不講。」處理事務的溝通則關係到說明需求、澄清事實,「這類溝通沒有情緒包袱,只要實事求是即可。」需注意的是解決衝突的溝通要先預備適當情緒,後了解歧異、協商共識,「若不夠了解對方,就無法解決衝突,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平時的溝通。」

(攝影/林婉婷)

溝通不只是言語,還包含肢體、行為,例如眼神、手勢、語調、音量、守時、儀容等,因為解釋權落在他人身上,詮釋空間大,可強可弱,產生誤會時殺傷力也很大。邱慧輝舉例,夫妻談話時,傾聽方同時在做別的事,嘴裡卻吐出「你講你講,我有在聽」,可能會激怒對方,因為聆聽者行為表現出分心。

溝通就像拋接球,說話者也要留心表達過程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表達時也要經歷一套思想過程:接收訊息,篩選訊息,做決定,傳達。」不過邱慧輝認為人有分「不一樣」和「不一致」,前者是人格、個性,後者是決策、意見,「不一致可以協調,但天生不一樣就不用強迫要一樣。」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表達負責。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