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花東未來 深思社會責任

台灣國是懇談巡迴於花蓮港落幕 &nbsp參與牧長盼延續過去精神廣傳福音

&nbsp

【林宜瑩花蓮報導】由長老教會總會主辦、台灣教會公報、新眼光電視台協辦、在全台各地共6場的「台灣國是懇談會」,11月12日在花蓮港教會舉行最後一場次,邀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院長施正鋒、阿美中會鳳信教會牧師陳南州,先後以「從十年政綱看花東的優勢與未來」「從《國是聲明》看基督徒的社會責任」進行專講,並在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帶領下,以開放空間會議(OST)的技巧進行分組討論。

「若以民進黨十年政綱的原住民政策主張,與國民黨的《原住民自治區法》草案來比較,國民黨是以短期利益來收買原住民意見領袖,民進黨則列出大原則,相較上是民進黨願意傾聽原住民的心聲。」施正鋒表示,國民黨的《原民自治區法》是建在沙灘上的雕堡,毫無根基。試想,沒有土地的自治區,如同沒有主機板與硬碟的空殼電腦,根本是一種對原住民的欺騙。

施正鋒指出,民進黨十年政綱的原住民政策有成立自治區、恢復五都原鄉自治團體地位、解決國有土地與原民傳統領域爭議,及政府因生態保育政策對原民地區的補償,也擬定促進原民經濟方案等,更延續陳水扁「新夥伴關係」精神,與馬英九的原民政策相較,要進步許多,可是相關語句過於含糊,對如何落實也應提出細部步驟,才能真正取信於原住民。

「大家別忘了,1971年的《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草擬者,原本由周聯華、黃武東等各教派代表在教會合作協會中提出,後來是因天主教、衛理公會、聖公會等牧者,在獨裁極權壓制下退縮,長老教會再修改後才獨自發表,但內容還是台灣教會界的心聲。」陳南州指出,就算長老教會當年發表《國是聲明》中,還是尊重政府「全國統一」的目標及對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的界定,但是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是會隨時代變遷而改變,因為到了1977年,長老教會就主張,台灣必須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了。

陳南州表示,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是以基督信仰為基礎來開展,並以實現上帝國、讓上帝主權行在全地,成就充滿正義、和平、仁愛、自由、平等、秩序的人類社會為宗旨,並認知人的罪性,關心人靈性生活與物質是無法切割的,且基督徒社群的教會,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政黨。他指出,在1970年代以前,基督徒鮮少認為生態關懷是其社會責任,但如今已是普世基督徒的社會責任;因此,如何因應時代變遷,找出適切的社會責任,則是當代基督徒要進一步去深思的宣教課題。

在OST開放空間討論時間中,與會的太魯閣中會、阿美中會、布農中會與東部中會近百位牧長,也分享1960年發生的布農卓樂手榴彈事件,對花東地區福音宣教的影響。簡言之,當年有惡質卓姓警員以手榴彈置放原住民牧者信件中,以栽贓方式讓沈金福宣道師及4名信徒遭受嚴刑逼供,結果反使信徒人數倍增,盼望眾牧長能延續為義受逼迫的信仰精神,讓基督福音更廣傳於原住民部落。

&nbsp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