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中會東門教會》 反映社會 台灣謠述歷史

【邱國榮台北報導】「歌謠有時代性,從曲調與歌詞可以看見歷史中的社會情境、發展與演變。」七星中會東門教會松年、婦女團契9月22日合辦「從台灣歌曲談台灣歷史」講座,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如此說。

李筱峰指出,台灣早期歌謠皆承襲平埔族曲調,符合台灣漢語人口有80%具有平埔族血緣的文化樣貌,例如,三聲無奈、牛犁歌,思想起(思想枝)、恆春耕農歌、台東調、青蚵仔嫂等,歌詞都充分反映出中國移民來台單身漢,遇到母系社會平埔族共融生活寫照。之後,反映18世紀台灣社會的經典歌謠是〈安平追想曲〉,雖然該曲在1951年發表,但曲調依舊是平埔調;此歌謠反映出台灣當時已是國際通商的貿易樞紐,以現今說法即亞太營運中心;但對照當時的中國,仍是小農農耕社會而已。

其次,他指出,台灣歌謠也反映外來政權的統治本質。台灣在日治與中國國民黨蔣氏政權據台期間,歌謠通篇一律呈現外來統治者透過歌曲灌輸政治思想,傳播意識型態,如:「歌頌領袖」「反共抗俄」,充分宣揚法西斯主義。

此外值得一提的,經典歌謠〈收酒酐〉是在1946年創作,該曲作者反映當時社會底層民不聊生的苦境,隱含社會哀怨聲音,尤其曲調是台灣人熟悉的歌謠風韻,很快傳唱市井。

李筱峰指出,台灣從終戰到1947年,物價在短短不到2年時間內,通貨膨脹高達7000倍,原因是國民政府貪官污吏橫行,到處囤積居奇,〈收酒酐〉就是在當時的社會景況下抒發完成。翌年,228事件爆發;歌詞中提到的「太平通」,就是現在的延平北路,即是引爆228事件之地。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