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聖竹/音樂人:青年創業,培力在地人才

【林婉婷專題報導】今年28歲的屏東永愛教會青年甘聖竹,是「嵐天音樂工作室」負責人、樂團「原野歡唱」和「Sure人聲樂團」的成員,除了歌唱,也能夠演奏吉他、鼓等樂器與音樂製作。

走上音樂人這條路,起頭是在高中一年級時,他因為姊姊的關係而接觸教會,高二時受洗;當時他在屏東中華路基督教會聚會,於敬拜團服事過程正式接觸樂器,進而在學校加入熱音社、籌組樂團;在高三、大學一年級期間也開始詩歌創作,大四時學習阿卡貝拉(A Cappella,無伴奏人聲合唱)並加入Sure人聲樂團。

(相片提供/甘聖竹)

畢業後他在台北當兵與工作,曾在「歐開合唱團」擔任歌手、在「上海阿卡貝拉中心」擔任音樂教師。2016年為了自我進修,赴台北藝術大學就讀「學士後跨藝合創音樂學士學位學程」(IMPACT音樂學程)。2018年6月畢業回到屏東,建立「嵐天音樂」、2019年初正式進駐位於屏東市勝利路77號的青創聚落,並在77塔3樓設立辦公室和小型錄音室。嵐天音樂實際運作約5人,主要業務包含音樂演出、音樂製作、演出人員培訓與經紀等;近期曾受邀到新竹豐邑喜來登大飯店商演,也曾幫魯凱族歌唱藝術家阿螞樂・卡督執行錄音案。

創業過程遇到困難時,甘聖竹會禱告,並向家人與教會弟兄姊妹分享,從中聽取建議;而經費與資源則要感謝家人支持。甘聖竹提到,創立工作室以前,表演是聚焦在自己身上,而現在則是想要連結其他演出者、讓大家共同被看見;雖然屏東藝文資源與市場條件有限,且營運工作室必須掌握過去不曾學習與經歷的人事管理與溝通,與客戶洽談也需要智慧與技巧,面對這些挑戰,甘聖竹坦承自己有時也會有些迷惘,但他的另一個念頭是「工作室的存在能夠否成就更多音樂人?」因此仍持續禱告,希望能取得平衡。

甘聖竹談到,開始工作後,待人接物必須比在教會青年團契服事時更細心、更周延,雖是考驗但也是磨練。由於信仰關係而接觸音樂並持續至今,這份經驗也是他的見證,也因為從事音樂工作,他可以成為跨教會、群體與事工的連結,例如今年2月底,他在教會辦音樂敬拜營,並另外在工作室辦公室舉行營後分享會。

(相片提供/甘聖竹)

羅勝方/設計師、吉他手:專業興趣,都能是服事

【林婉婷專題】羅勝方今年29歲,擔任排灣中會佳義教會執事,也是接案平面設計師和樂團「原野歡唱」的吉他手。他將設計定為自己的「專業」,而音樂是「興趣」,但兩者都可以是他在教會、中會與總會服事的方式。

羅勝方回憶,自己約從國中開始喜歡畫畫,當時沒有想到未來要積極往相關領域發展,但高中時爸爸見他對繪畫有興趣,於是讓他到畫室學習;他那時也常常在學校課本畫畫,甚至利用書頁作逐格動畫。高中後進入工藝設計相關科系,從大學開始,設計往專業方向發展。

(相片提供/羅勝方)

同樣是在國中時,羅勝方因為爸爸的建議而開始練習古典吉他,等基礎姿勢和觀念建立後,陸續發展到樂句、歌曲練習,等到進入教會音樂服事,才更熟悉如何看和弦彈奏。相對於設計,音樂更像是生活與情緒的調劑。

羅勝方談到,在大學以前的學習都是累積,而大學經歷信仰轉折,改變了他的思考方式,連帶影響他的設計與音樂風格。雖然出生在基督徒家庭並從小在教會成長,但就像身邊多數年輕人,羅勝方也曾對信仰感到迷惘,直到聽家人講述自己出生的故事,才逐漸感受到信仰對於自己的意義,也從中反思原住民族、台灣土地等價值,並將這些想法轉化為正在進行中的研究所畢製。

(相片提供/羅勝方)

大學開始穩定教會生活,除了教會,後續也有在中會、總會服事,這些經驗也磨練他的設計能力,例如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發行之專輯《原音傳唱》,他參與了歌曲編製與歌本設計,對他而言是個重要的學習與成長里程碑。

要成為設計人需要什麼條件?羅勝方指出,設計人需要有夠強健的心理素質,才能完善處理設計必經的溝通過程。他強調,若決定將設計作為專業與職業,就不能再以「我喜歡」等個人創作角度來做事,而是要以業主的需要為出發,因此也要足夠了解業主,「設計就是來解決人的問題。」過程中可以溝通與建議,但方式與姿態必須放低,這也是「專業」的一部分。

但羅勝方也感嘆,台灣各領域、甚至教會界,對待專業都不夠尊重。他之前的工作是在縣政府教育處負責編寫與設計排灣族本位教材,這是極有意義的工作,但製作時不斷被上級要求趕快完成,「過度壓縮是不健康的工作方式」,設計師們被逼到最後都失去靈感。羅勝方明白,雖是同個工作,但每個人都扮演不同角色,對各自在意的事情自然會提出不同要求,但還是要再次提醒各界應該「尊重專業」。

(相片提供/羅勝方)

慕祢・莎莎卡嵐/社區工作者:人生各處,上帝始終同在

【林婉婷專題報導】30歲,讓人停下腳步檢視自己的生命的時刻——慕祢・莎莎卡嵐是佳義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而社區工作主要涵蓋撰寫計畫、提案與執行,為社區舉行合適活動,或針對需要辦理服務。這樣工作必須對地方與居民有足夠了解,才能在舉辦豐富活動與服務時,讓相關單位與人員都樂在其中,也使社區仍保存原有且獨特的風格。不過,慕祢坦白自己在擔任總幹事之前,其實對佳義部落沒有特別了解,而接手總幹事職務,也是人生意料外的美麗插曲。

(攝影/林婉婷)

約莫2015、2016年左右,前任總幹事由於結婚而必須搬至其他部落,臨行前詢問慕祢沒有沒有意願接手總幹事一職,當時她沒有想得太複雜、於是答應。慕祢是護理相關背景、不是社區營造學科出生,也只有參加活動、並沒有辦理經驗,一切都要重新學習,至今仍在摸索,並配合協會理事長等前輩們的步調。

對她來說,每一步都有上帝恩典:去年收穫祭中,針對兒童與青年文化傳承而用心設計的節目獲得好評,參與者同心工作,今年也預計成立部落青年會,承接壯年人口外出工作後的文化斷層。此外,今年成立的佳義部落文化健康站運作已步入第4個月,慕祢仍記得當初臨危受命,必須在短時間內了解以往不熟悉高齡關懷工作,還要寫計畫、送件、報告,但感謝上帝申請通過、正式運作也順利,接下來還有很多管理的挑戰,需要不斷嘗試與適應。

「好險有教會服事的經驗。」同時也是排灣中會佳義教會青年的慕祢,在國中時曾擔任青少團契的會長、副會長,現在是青年團契成員,也是教會主日學、課輔班老師,並在國小擔任代課老師。教育工作是她曾想要走的道路,她也曾求問上帝自己的人生規劃,「但既然被放在這裡,就要好好完成這個工作。」

對慕祢而言,從事社區工作的最大收穫是能重新認識、認同自己與部落。她笑稱以前個性比較自我中心,對其他事務沒有太多熱忱與期待,但在協會任職後,她重新學習與不同年齡與背景的族人相處,也因此更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與缺乏,而不是過去擅自認定的那些。

(相片提供/慕祢・莎莎卡嵐)

上帝藉由不同事件為契機,幫助人更新。慕祢談到,她國高中時都很認真參與教會,但2012年、結束日本311大地震災後志工服務回台灣後,不知為何熱忱減少,參與主日禮拜但沒有團契生活,後來讀到啟示錄3章15、16節,慢慢調適後回歸。2017年時,由於工作忙碌,僅存的休閒時間更顯珍貴,加上認識許多新朋友、生活重心轉移,信仰再度陷入低潮;但之後她因病入院進行手術,術後她覺得這是上帝的提醒,並自我檢視;她也常常在牧師講道、他人見證中感受到上帝的叮嚀,「不管何時何地,上帝都同在。」

步入30歲,慕祢希望自己能更成熟;先前搞丟身分證,於是她趁重新申請時改回原住民族名字,並培養每天讀書、固定靈修、記錄生活心得等習慣。這些回顧、這些駐足、這些調整,都是繼續成長的動力。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