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細微的愛成就大事

(相片提供/Pixabay)

 賴允亮

電影《近距交戰》(Joyeux Noël)描述真實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1914年在前線的德軍和英軍於平安夜當晚以各自的語言唱起聖誕詩歌,接著兩邊開始互相喊著祝賀聖誕節的話語,甚至交換食物、菸酒等小禮物,也紛紛在戰壕上布置蠟燭與聖誕樹。而在1915年的平安夜,英國的一位二等兵伯蒂.費爾斯蒂德(Bertie Felstead)唱了一夜的聖誕歌後,雙方的士兵也爬出戰壕,甚至還進行了一場足球賽。

「一點星星之火,可以使火著起來,在那周圍的人,可以得著亮光。」這是詩歌〈傳給人〉的第一句歌詞,真切描述了平安夜休戰的肇始,也說明了只要願意做一件對的事,即使是細微的力量也能凝聚成撼動人心的力量。

現代安寧療護的推動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全球性活動就是「為安寧發聲」(Voice for Hospices)與每年10月第二個週六的「世界安寧日」。

「為安寧發聲」的構想是由希拉.赫頓(Sheila Hurton)於1989年發起,當年僅是想透過一場音樂會,提升人們對於安寧療護的關注,同時也為了英國的愛麗絲公主安寧醫院(Princess Alice Hospice)募款,希望能讓所有需要的病人,都能接受免費的安寧療護照顧。

這樣的活動,獲得了當地民眾的注意以及許多醫院的響應支持。遂在1991年10月5日,呼應「為安寧發聲」的活動,舉行了首次「同一天、同時間、同音樂」的音樂會,共有113場演奏海頓創作的音樂會在英國演出。這些音樂會也得到了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廣播二台(BBC Radio 2)和其他當地電台的支持,而引起廣大的迴響,並募得許多資金。1994年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 plc)提供三年的活動演出贊助,使活動超越預期地得到了國際關注。到了1996年10月,已經有300場以上的活動,幾乎所有的醫院及安寧療護單位都參與在活動中。隨著國內外媒體的報導,「為安寧發聲」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性活動,頻率也改變為兩年一次。到了2003年,在全球有超過500場的音樂演出,在各個時區串連超過24小時的大型活動。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筆者在亞太安寧療護學會(APHN)中談起「為安寧發聲」,同時也在安寧照顧基金會的董事會中提起,台灣身為APHN的發起會員及永久會員,更是應該帶頭號召響應,讓台灣呼應世界趨勢、也讓世界看到台灣。因此自2000年開始參與並主辦台灣「為安寧發聲」的音樂會活動,於2005年響應全世界各國首次推動「世界安寧日」議題,辦理「愛在安寧,與世界同步Voice for Hospices音樂會」。

這樣的倡議活動迄今仍持續不停,起源就是一位女孩辦了一場音樂會燃起全球「為安寧發聲」的火焰。就像《聖詩》416首〈一滴一滴的水〉第四節歌詞:「人行小許仁愛,愛人雖有限,功效不是小許,使地變做天。」求神幫助我們,「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好使我們手若有行善的力量,就不推辭、也不灰心喪志,因為時候到了就必收成。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醫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