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換一塊非國民黨之過?公視茶金惹爭議

《茶金》海報。(翻攝自《茶金》臉書粉絲專頁

【邱國榮採訪報導】公共電視與客家委員會聯合製作的戲劇《茶金》在公視播出後,因劇中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四萬換一塊」貨幣政策背後有美國鼓動執行,而國民黨持反對立場,被質疑不符史實、洗白國民黨,甚至不少網友高喊拒看、下架。公視11月23日發文表示,未能清楚正確交代「四萬元換一塊」政策背景始末,深感抱歉,望能平息眾怒。

國民黨政府「四萬換一塊」的政策是美國支持或決定?國民黨反對嗎?成功大學歷史博士候選人、台南中會台南巴克禮紀念教會會友李新元26日受訪表示,原則上應是國民黨的決定,美國介入蔣介石政府的政策決定機會不大。如果說美國有權力干涉、甚至決定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貨幣政策,那麼1947年台灣就不會發生二二八事件。

李新元指出,「四萬換一塊」是戰後通貨膨脹的結果,國民黨政府試圖發行新貨幣穩定物價,本就是合理的施政,而當時台灣是託管給蔣介石代表的中國政府的二戰結束占領區,此貨幣政策是占領區政府的內政,外國無權介入。

李新元指出,新台幣在1949年6月15日發行,美國《對華白皮書》(The China White Paper)時間是1949年8月5日,白皮書代表美國對國民黨政府信心已經非常低,若要說美國支持「四萬換一塊」,其實蠻奇怪。中國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從「法幣」到「金圓券」再到「新台幣」的換幣政策,反映這個政府已經沒有能力穩定物價。此外,美國沒必要要求國民黨政府施行換幣,但是新台幣能夠成為穩定貨幣直到如今,最主要因素是美國對台援助,成功穩定台灣的物價。

另一方面,當藝術創作涉及歷史,界線如何拿捏?藝術評論家陳韋鑑表示,創作涉及歷史,可以不同於歷史,《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就是最明顯例子,重點應該是藝術作品也是言論的一種,言論自由必須被保障,也必須負起責任。「藝術跟一般的言論責任是一樣的,這跟藝術真的沒什麼關係,主要是台灣的公眾言論如何負責的部分。」他說,《茶金》情節敘述「四萬換一塊」政策是美國要求、國民黨反對,但作者已經說明這並非他的觀點,他寫的小說持相反論點。陳韋鑑說,問題出在編劇更改小說?為什麼要改?是基於藝術或其他的理由?「公視既然是公眾的資本,公視就有責任出面說清楚、講明白。」

陳韋鑑表示,雖然民眾都猜測改動小說背後原因是政治考量,「但等找出原因再來談政治,層次會比較明確。不要拿藝術來打模糊仗,把什麼都推給藝術。」

戰後台灣百廢待舉,物價飛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歷史幹事盧啟明牧師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指出,1947年2月前後,台南米價一斗飆升到400元,民生艱困,後來合作社出面穩定市場,才使米價降到280元。當時的《台灣教會公報》有記載:「現時一般所碰到的大試煉是人所想不到的。財界不安,教會因此受累,前途不樂觀,但不要絕望,有初一的黑夜,定有十五的月圓。」他表示,戰後初期台灣信徒生活困乏,農村民力尚未復原,生產力不足。都市教會的經濟狀況也不佳,有些傳教師離任另外謀職,導致禾場欠缺工人。南部教會為安定牧家生活,設法調薪,並支付實物,決議每位傳教師月給白米25斤、家人20斤,若發放現金,則至少要有600元。

廣告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