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四萬兌一塊爭議 王昭文:用鼓勵代替嚴厲的指責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茶金》劇中對過去四萬兌一幣制改革描述引發爭議,對此,熟捻台灣史的王昭文老師認為,重點是在解決當年台灣社會普遍遇到通貨膨脹嚴重的問題,藉由幣制的改變來遏止通膨惡化,當時台灣民眾對經濟困境的絕望是通膨所引起的,四萬兌一是果不是因,是試圖解決通膨的辦法。王昭文說,曾聽長輩提起,當用舊台幣四萬兌換一元新台幣時,很多人覺得自己的財富一夕之間就縮水了。

延伸閱讀:四萬換一塊非國民黨之過?公視茶金惹爭議

在發生對四萬兌一幣制改革描述引發爭論後,有在跟看《茶金》這齣戲的王昭文,特別去翻看了薛化元教授《舊台幣4萬元兌換新台幣1元的故事:戰後台灣為何被捲入中國嚴重的通膨風暴?》一文,裏頭就清楚指出四萬兌一是為了解決通膨問題,而且也因為新台幣的發行,在當時也確實發揮與中國幣制有切斷來往的功效,多少對穩住台灣社會經濟局勢有些貢獻。另有學者認為,當年的四萬兌一最後還是未能阻止台灣通膨的惡化,是到1950年韓戰之後美國援助的進來,台灣經濟才走向一個穩定的狀態。

當網路對《茶金》在四萬兌一政策的描述細節上窮追猛打時,王昭文覺得,那不過就是一種戲劇表現的方式,其實那段戲也呈現出金融改革失敗、美國對國民政府的不信任,指出國民政府沒有對經濟管制上有積極作為,實在不必用「陰謀論」來看待一齣電視戲劇。

廣告

對公視願意推出有關台灣歷史的戲劇,王昭文持肯定態度,至於戲劇中對史實或有些許失誤,她呼籲大家應肯定多於責難,畢竟戲劇與真正史實多少會有落差,戲劇張力主要是為了呈現當時二戰後台灣社會的氛圍,目的是讓戲劇中主角的生命故事能感動觀眾,至少從看戲過程,已讓許多現代台灣人感受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實在不必透過網路來帶風向,緊咬一處攻擊、挑起大家的不滿情緒。

王昭文說,能在一齣戲裡大量使用客家話及其他台灣各族使用的語言,在公視沒有大力宣傳推廣下,《茶金》戲劇內容、場景設計的精緻度能獲得廣大觀眾觀看的肯定,縱使有人也認為演員未必真的發音都很正確,「劇組的誠意真的已經很足了。」

王昭文呼籲大家平心靜氣看戲,指出問題求改進,但不要無限上綱,用鼓勵代替嚴厲的指責,用善意去體諒戲劇創作者的用心,捍衛、保障其自由創作、免於恐懼的環境,讓更多有關台灣歷史的戲劇能如雨後春筍般的推出,這才能對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有更多的助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