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火鍋般的讀經小組

(相片提供/Pixabay)

 陳建上

寒風襲來,台灣人最喜歡的團聚方式就是吃熱呼呼的火鍋了,尤其是吃到飽的那種。首先要挑選湯底,然後我們會將喜歡的食材放入鍋中,確認煮熟了,再放入口中。過程中除了食材本身從生到熟的差異外,更為湯底加入新的味道,而後續的食材再經過湯的滾燙,除了吸收了新味道,也釋放新到味道到湯中,使得整鍋湯變得豐富多元。

曾在一個法國人的網路影片中,聽見他介紹台灣的生活飲食,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吃火鍋,原因是這與他們家鄉的飲食觀念截然不同,他們是各自吃著自己所點的飲食,不會分享。但他非常喜歡台灣吃火鍋的方式,因為除了可以享受個人所選擇的食物,也間接吃到其他人選擇的食材,更重要是在過程中,大家可以快樂地分享。

讀經小組猶如吃火鍋一般,是一種群體領受、群體蒙福的過程。當我們選定一卷書來讀,就如一開始選擇湯底一樣,需要大家的共識。各種食材的選擇,就如我們在當中所領受到的重點,而其他的次要延伸內容,就如我們也會夾來吃,卻不是此時我們特別看重的。加工火鍋料就如此卷書的釋義或詮釋的補充資料,它可以加添火鍋的口味,但我們都知道它不是火鍋的主角,更不是我們身體需要的重點,不過有了它,就讓湯底口味更加豐富。

小組讀經分享時,每個人將他特別喜愛的內容分享出來,猶如將自己喜愛的食材放入鍋中;當我們將所領受有感動的部分與他人分享,就如大家接續也將自己喜愛的食材放入鍋中。分享的過程,就是將美好的觀念也一併存留在這鍋湯中。如此,我們對這個食材的領受就更加寬廣、成熟,使我們能夠將他們吃到我們的身體,成為我們的祝福。但我們若一直在自己的觀點裡打轉,不在適當的時間停止,就如肉片放在鍋中煮過久,會變得索然無味,彷彿過程中沒有聽見別人的觀點,只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們需要留意,自己的觀點與內容若對別人而言已然無趣,就將食材拿出,等待他人將他的食材放入,了解與吸收他人的分享,就是尊重他人與看重他人。接續再放下自己的話題與看見,就如放一個新的食材。

小組讀經是一個群體蒙福的過程,不只是自己得福。因著他人的分享,豐富我們對每個食材與內容的了解,同時增加我們的視野,也就讓我們更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受,而且都是獨特、需要被看重的。不過我們不一定要將全部的食材都吃進肚裡(思想中),因為當下我們無法全部吸收(度量有限),但我們可以在個人喜愛的內容得著他人的想法,化為我們的祝福。 (作者為客家宣教中會關東橋教會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