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在影視娛樂蓬勃發展的現代,透過電視台或影視平台,人們能夠接觸到許多類型的戲劇作品;然而當觀眾們認為劇情不合理或不喜歡時,可能會直覺認為這是「編劇編得不好」或「導演導得不好」——究竟一部戲劇作品如何誕生,又會經過多少人的「聲音」介入?本篇專題採訪曾投身影視製作產業、創立嗨森數位文創有限公司並兼任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講師李欣蓉,談影視製作實務,及身為劇方和觀眾怎麼看待對戲劇的不同評論。

延伸閱讀:

四萬換一塊非國民黨之過?公視茶金惹爭議

《茶金》四萬兌一塊爭議 王昭文:用鼓勵代替嚴厲的指責

關於常見的戲劇開發途徑,李欣蓉指出主要是「製作公司提案」;例如公共電視每年舉辦主題徵件,另製作公司也會去各電視台節目部提案。這些戲劇最開始可能只是構想,待製作人和電視台人員們數次會議後逐漸具體化。雖然有些案子沒有馬上再提案時就成案,但未必會就此胎死腹中,有可能會隨著未來的社會氛圍和熱門議題發展,而重新被看中並得以執行。李欣蓉表示,她所知道很多戲劇是製作公司擁有堅強的意志力,不斷去提案、說明,才讓這些戲劇得以被實現並為觀眾所看見。

相片提供/Freepik

另外有些情形是劇本比賽作品媒合,或是電視台自己執行戲劇;後者主要是源自於電視台節目部因為經常接觸而有熟識的製作人脈,他們可能成立第三方製作公司,甚或有藝人經紀公司,以此去提案與執行。還有些少數例子,如影視平台投資開發,如韓劇《The King:永遠的君主》,因為導演、編劇和主演陣容堅強,因此尚未製作就已獲得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的授權金;其他特殊例子還有是公共電視與HBO Asia等單位跨國合作的台劇《通靈少女》,改編自導演學生時期作品《神算》,當時獲選公視學生劇展,即享有不錯的口碑。

然而,當戲劇提案成立、開始執行,過程中必然有多方意見涉入,這可能導致戲劇成果與編劇、導演最初構想大不相同。李欣蓉坦言,「出資者」最有話語權。製播平台的出資最能影響戲劇的走向,又如廣告商;最理想狀況是編劇在創作劇本階段就清楚知道自己要置入什麼廣告,但這種情形在台灣較少見,多是後來才加入,這導致不少戲劇裡可能有生硬的廣告橋段。另外也可能因為藝人經紀考量,所以編劇雖然有屬意的演員,但實際拍攝時仍可能必須配合電視台或相關人士要求而更換。

李欣蓉強調,每個人的思考面向不盡相同,就算電視台高層認真閱讀劇本,但也可能與原創作者有不同想法,因此提出的修改未必能符合創作者原意。有趣的是,作者們並非完全無法參與及發聲,有些原著作者在授權時設定附帶條件,確保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沒有在層層修改中走樣。

相片提供/Freepik

與韓國影視製作採「編劇制」主導走向不同,台灣的影視製作偏向「導演制」和「電視台制」,因此雖然編劇是對故事和角色最暸解的人,但很難在實際製作時擁有主控權,雖然多方建議可能使戲劇產生不同的火花與效果,但也可能反而因為各方角力減損戲劇原有的可看性。不過李欣蓉也直言,哪怕原作或編劇有很多考量,但戲劇畢竟不是只有一個人的工作,因此多數創作者還是會同意;雖然也有因為作品被大篇幅改動而不願意列名編劇者,但她所認識的多數編劇還是能調適自己,也會願意繼續參與戲劇製作過程。

針對近期台灣幾部歷史戲劇中指涉的事件引發社會熱議,李欣蓉說明,歷史戲劇畢竟還是「故事」,而不是「類紀錄片」,且哪怕是紀錄片,恐怕也無法真正重現全貌,因為歷史也是被人所記錄,紀錄者有其取捨與觀點,再加上歷史很常是「勝利者的歷史」,因此看待歷史,當代人只能盡量貼近、難以完全還原;對於歷史戲劇,應可以有更多元的形式與呈現。她個人在觀賞戲劇時,還是更看重其本身的娛樂性,即「戲劇好不好看」這個基礎。

相片提供/Freepik

李欣蓉點出,「同溫層」是網路世代的現象,每個人在近用資訊時都會選擇與自己立場相符者,但不接觸其他立場的資訊,不代表那些聲音不存在,只是社會沒有討論空間,導致彼此的鴻溝越來越明顯。她舉例,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詮釋與表現建構在電視劇製作方觀點,不過在舞台劇裡,劇團設計「觀眾公投」和「提問論壇」環節,前者讓民眾可以現場用手機投票選擇角色命運與劇情發展,後者則是邀請在地政治人物參演並回應民眾提問,可以從民眾們的選擇看出與電視劇製作方不同的觀點。

李欣蓉表示,人格養成是很漫長的過程,對成長於影音尚未普及環境的中生代而言,當代戲劇作品的影響有限,然而對年輕世代、甚至兒少,現代戲劇也是他們人格養成的部分,這些作品傳遞的價值觀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是令她較為擔心的。

最後,李欣蓉指出,各類戲劇本就鎖定了不同的觀眾,而觀眾也能挑選自己喜愛的類型欣賞,只是她期待在保留自己的看法時,也能去尊重創作者的詮釋。她也感嘆,當代影音創作者要有強悍的心靈,面對酸民攻擊等要能淡然處之,這雖然不容易,卻很重要,因為不論創作者的表達是什麼,都會有不同立場的聲音抨擊,因此創作者的目標宜定位在「好看的戲劇」,「在這個世代不可能沒有負評,我們要把握喜歡我們的人。」

延伸閱讀:虛構中談真實 有限中學理解(上)(下)

 


|專訪人物簡介|

李欣蓉,嗨森數位文創有限公司創辦人、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兼任講師。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系學士 (主修應用音樂),專長包含電影電視產業、流行音樂產業、數位音樂軟體、音樂產業與行銷、多媒體製作等。

曾任快樂廣播電台節目部音樂企劃(1997~1998)、KEYNet達眾網路媒體事業部主任(1998~1999)、台北之音廣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製作(1999~2000)、數位製作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福隆製作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2000~2002)等。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