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疫情下的資訊交流

◎ Chhî Î-un(香港教育家)

這一年來,大家待在室內不出門的機會多了,學校的課程已經部分改成網路授課,也越來越多工作採取線上面試,甚至許多樂團與合唱團也開始運用線上合奏方式,還有音樂比賽都可以採用錄影寄件,或是在自己家中表演給座落世界各地的評審與觀眾欣賞。去年大家的哀聲連連,面對新時代的工作模式,好不習慣,但最近似乎大家也開始習慣了仰賴高科技的生活。

在網路溝通無遠弗屆下,接受新的資訊是非常容易的。而且在21世紀速食主義下,我們都要求立即得到回應與答案。這也延伸出新的一連串問題:以前可以細細咀嚼、反覆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面對著成千成百的訊息,人們也越來越少去質疑資訊的可信性及準確性。筆者在香港,自然很有機會看到中國方的媒體訊息,往往都會對聳動的標題及不確實的內容感到驚悚。明眼人都看得出事實的對錯,但在被封鎖的社交網路平台,往往一般人民就容易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這個月香港學術界最大的新聞不外乎,香港城市大學現任校長郭位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兩位校長都是台灣人。原本在學術界還有些思想開明的兩位領導者,在他們退休之後接棒的新領導者們,是否也能保持中立的學術態度?另外在記念六四事件,由丹麥雕塑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所創作的《國殤之柱》(Skamstøtten),原本立在香港大學校園中,近期也遭激進建制派組織香港政研會舉報違反《港版國安法》,而被要求移除。丹麥外交大臣科弗德(Jeppe Kofod)就此事也發表聲明,表示以藝術方式表達意見是基本人權,並已就此向中國當局提出意見。

在香港十年了,我碰過不少來自中國的學生。許多學生都會跟我說,來到這邊根本是開了眼界,自己認知的「自由」,根本不是自由;自己認知的「開放」,也更是不能比較的。在從事教學上,我也一再強調,我要的不是全盤接收的學生,而是有能力分辨是非,甚至挑戰教授觀點的獨立個體。我想,未來這幾年會是香港的關鍵期,但資訊的交流,也是需要仰賴能釐清是非的人來傳遞。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