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ini竹音樂團2020年發表的專輯《Mururawa Siraya西拉雅在唱歌》入圍今年文化部第32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其中Uma Talavan(萬淑娟)創作的〈來行這條路〉,獲最佳作詞獎;其夫婿Edgar L. Macapili(萬益嘉)以〈Darang tu Ina Nay yan走向母親的國度〉同時入圍最佳作曲獎與最佳作詞獎。Uma說,比起個人獎項,最開心的是專輯獎的入圍,因這張專輯背後承載的是三代人在西拉雅語言文化復振及正名運動的心血與歷程。西拉雅語「Onini」意思是「聲音」,Onini竹音樂團不只在唱歌,更以音樂讓人聽見西拉雅的聲音。


Suhapa ta paranaranag.(群樹發芽從播種開始)

Misaun, suhapa ta paranaranag.(群樹開始發芽茁壯)

Misaun, suhapa ta InaNay apa.(大地也開始發芽茁壯)

Mururaw t’ana ki habawat ramag.(他們在歡唱著希望之歌)

Mururaw t’ana ki karay da.(他們在歡唱著喜樂之歌)

Mariyang ta kawagan, O-hoa-he!(美好的生命啊!O-hoa-he!)

Maganig ta kawagan, O-hoa-he!(奇妙的生命啊!O-hoa-he!)

Mulama maraya ta Siraya.(歡欣快樂的加入,西拉雅夥伴們!)

Pakakitil ta ririma amuian.(來啊!牽手同行!)

Mukwaa rurawa ki habawat ramag.(一同前進,一同唱著新歌)

——節錄自〈Suhapa ta paranaranag〉(群樹發芽)/詞:Edgar L. Macapili

(註:「O-hoa-he」為西拉雅語中歡喜時的感嘆詞)


談起〈Suhapa ta paranaranag〉的創作過程,Edgar解釋此首歌嘗試用群樹發芽的意象,鼓勵西拉雅族人繼續努力說自己的語言,發出自己的聲音。西拉雅語的復振過程如同群樹發芽的意象,經歷凜冬枯萎、死亡,在春天重新甦醒,帶來生命喜悅;而這個曾超過150年未被傳講的語言和文化,如今逐漸發芽茁壯,在母親的土地上吟唱新歌,唱著喜悅的歌。

群樹在發芽以先,總是有播種之人,這位西拉雅文化復振的播種者是台南中會口埤教會長老萬正雄。他是綠谷西拉雅生態園區和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的推手,也是Uma的父親、Edgar的丈人。萬正雄十幾歲時被稱「黑番仔」的受歧視經驗,促使他開始尋找自己的身分,認真思考平埔原住民的身分認同與尊嚴。他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具有強烈實踐力,在全心投入西拉雅正名運動前,已為抗爭家園被隨意傾倒垃圾而開始關懷生態議題。環保運動於他而言,與西拉雅文化復振運動一樣,是對母土的認同與愛所產生的行動,且同樣刻不容緩。

1989年起,口埤教會舉辦城鄉宣教運動(URM)訓練,成為萬正雄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在訓練課程中,他決志一生為西拉雅文化與正名運動打拚。過去,西拉雅文化復振的想法一直埋藏在萬正雄的心中;這次的決志是他與上帝立下的契約,將想法化為實踐行動,即使年老生病也不願放棄文化工作,每一天都在實踐當年決志的初心。

(相片提供/Uma Talavan)

西拉雅是台灣平埔族中的一支,按歷史記載,17世紀荷蘭人來台灣所接觸的平埔族即為西拉雅族。然而經歷幾次的外來政權殖民以及其他強勢文化的排擠,西拉雅的語言與文化隱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西拉雅族人也漸漸忘了自己的身分。要找回「西拉雅」這個名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萬正雄從40幾歲就開始為了西拉雅正名運動走上街頭。

不論北上靜坐,或開著正名行動車環島50天,向大眾介紹西拉雅正名運動,萬正雄始終為人權與歷史正義而努力。「正名運動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要學習耶穌揹起十字架的精神,以信仰為出發,揹起西拉雅文化復振的十字架。」他樂觀地表示,即便正名之路坎坷難行,依然相信總有成功的那天。他強調:「正名運動的成功不是個人的勝利,而是族群的勝利,是歷史正義的勝利。」

正名運動從家庭祭壇做起,萬正雄帶著女兒、女婿和孫子們齊心走上這條困難的道路,相信找回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就能找回自己的名字。起初,萬正雄認為文化復振工作需要有教育據點,因此照自己對教育、宣教中心的想像,以祖先留下的土地為據點,從小小的竹寮開始,發展成今日的綠谷西拉雅生態文化園區,園區內展示西拉雅的樂器、農具、童玩、老照片等文物。他強調,即使正名運動尚未成功,文化工作也不能停滯,必須有一個被政府認定、具代表性的組織來推動文化復振的相關事宜,因此1999年成立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協會,與社區、部落的族人一起找回「西拉雅」。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