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專題報導】1971年12月29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至今已邁入50週年;總會特別規劃系列活動,帶領眾人回顧當時國際局勢、台灣政治氛圍及教會處境,更進一步思想現代基督徒如何面對中國威脅、國家認同、公共事務參與等議題。12月10日下午,首場實體活動「神學論壇」在台南神學院黃彰輝紀念圖書館6樓國際會議廳舉行。

論壇由總會傳道委員會主委蔡政道牧師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前駐斐濟代表Yohani Isqaqavut(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大使談「受壓迫者的心聲」;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陳南州牧師談「公共議題的講道」;彰化中會永福教會牧師王進財談「政治議題講道實務經驗分享」;目前正就讀台南神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博士黃琬珺談「國是聲明的政治效應分析」。

蔡政道簡述50年前台灣面臨國際外交挫折、國內專制政權等時代背景,而〈國是聲明〉為當時台灣人帶來希望與生機;他又引用前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在1972年發表的〈「國是聲明與建議」在信仰上及神學上之動議〉中所寫明「新教教會都鼓勵其信徒要做有責任的公民,並參與社會上、政治上建設性的工作,進而做到世上的光、地上的鹽」,指出「基督徒對國家存亡有責任」,也重申高牧師文中所提,當外來的政治壓力侵犯到「教會本質及在地面上所要遵行的使命」和「侵犯到一般人權」時,教會必須勇敢發聲。


「做為台灣人,我們都是受壓迫的。」

-Yohani Isqaqavut-

「其實,不只是原住民族,所有居住在台灣的人們,在歷史當中多多少少有受到壓迫。今天我已在台灣的角落、最弱者的聲音陳述出來。」Yohani Isqaqavut開場便點出,「外來政權不斷轉移」是原住民族長期痛苦的根源;每次政權的轉換,就代表原住民族面臨新的殺戮、侵略、傷害與適應。

Yohani Isqaqavut舉例:外來政權分裂族群、製造矛盾,利用原住民族轄制自己的族人,並無視族人意志另設部落領導者,也強迫族群效忠國家領導者。此外,更否認族人在土地、自治和命名等方面的權利,並以「番」來汙名化原住民,形容原住民族為落後、野蠻、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愛喝酒,甚至稱之為「黃昏民族」。接著又以文化、組織性和母語等強制同化政策,否定原住民族原有的文化與認同,以經費等「略施小惠」手段攏絡族人,只為謀取私利;更利用線民監控、收買原住民族領導者等方式掌控族群。

Yohani Isqaqavut說明,上述這些汙名化、同化與分化及侵占等手段,就是要弱化原住民族,迫使族人只能依賴統治政權。而50年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國是聲明〉可謂獨具慧眼、洞察時機,並在高度威權時代顯示外來政權轉移危機;他相信這是上帝恩典與憐憫,也是上帝子民在台灣做出上帝喜悅、人民歡心的使命,並阻止原住民族再次陷入外來政權轉移危機。

在論壇總結陳述中,他勉勵現代長老教會要繼續傳遞中國恫嚇與併吞台灣的信息給普世,讓國際以公義、憐憫看待台灣人民。


「身為公共教會傳道人,講道必然涉及信徒公共生活。」

-陳南州-

「公共議題和教會講道有什麼關聯?」陳南州指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關心人民各領域的教會,教會關心信徒生活,而公共制度關係又到人民生活,因此教會應當也關心「公共制度」。他引用神學家馬丁・馬蒂(Martin E. Marty)定義「公共教會」就是關心公共制度與人民的教會,因此身為「公共教會」的傳道人,講道必然涉及信徒的公共生活。陳南州強調,信徒個人是上帝國的子民,現實中也是所屬國家的公民,因此涉及公共議題的講道是天經地義,如此也避免講道個人化、私人化,讓信徒能感受到上帝存在於他個人與公共生活實況,「這是講道者的任務。」

講道者如何從實況來詮釋聖經?陳南州建議可專注在2個面向:首先是「從經文引發公共議題」,即經文本身就有涉及公共議題,例如提摩太前書2章12節「我不准女人教導人,或管轄男人;她們要沉默」,陳南州解說,這段經文是在父權思想下的教會為維持秩序、且不違背當時社會慣例的教導,但當現代社會進入性別平權時代,如果傳道人只是按照經文字面意義講道,恐與現代信徒生活脫節。因此要思考的是,在性別平權的社會中,教會若仍要「符合社會慣例」與「維持教會秩序」,該如何教導?那就是「讓女性可以教導」。

其次,是「從公共議題詮釋經文與講道」,例如馬可福音10章46到52節經文中,耶穌醫治失明乞丐巴底買,這段經文提醒基督徒要留意社會邊緣人的處境與人權。在現代社會中,女性、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外籍移工等,這些人都是「巴底買」;而被國際組織邊緣化、不受國際社會承認的台灣人民,也是「巴底買」。

陳南州最後提到,教會講道若忽略公共議題,就會偏重個人的罪,忽略社會性或結構性的罪,而作為公共教會的傳道人,要對生活實況保持敏感度,關心公共議題、建構公共神學。在論壇總結中,他也重申「聖經的話語要放在生活實況反省,才會產生出時代意義」。


「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光明;受欺壓的,得自由。」

王進財

王進財回顧自己的牧會生涯,感嘆傳道人作為上帝的僕人,如何在大環境裡成為忠實的受託者,確實不容易。1985年,他從台南神學院畢業,派任到嘉義中會過路教會;當時他呼籲建立社區圖書館,並在書架上放了黨外雜誌,再加上每個主日禮拜涉及公共議題的講道,因此與教會長老有衝突。1994年,他到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會將近20年時間堅持用台語講道,也接納海外的本土派台灣人與政治活動。2011年至2014年、性別平權議題熱議期間,他接任總會性別公義委員會主委,另又接任台中中會教社部長,並擋下全世界最大的媽祖園區建設;王進財強調自己的觀點是不能用公共土地興建私人廟宇,也不能用人民稅金去建立媽祖神像。2015年,他到永福教會牧會,不但參與反台化公害運動,也針對媽祖繞境造成的深夜噪音、垃圾車懸掛布條宣傳廟宇祭祀活動、「媽祖啤酒事件」等問題向有關單位提出呼籲及建議。

「牧者是顧及自己教會的宣教,還是要顧及社會的事?」王進財表示,他以「老師」耶穌為榜樣,耶穌在會堂宣講、也在各地行走,傳揚上帝國福音,因此他相信牧者不只是照顧教會的羊,也要照顧教會外的人,且在台上宣揚,在台下也要活自己所宣揚的,「台上用口宣講,台下用生命實踐。」在論壇總結中,他特別以路加福音4章18節經文與眾人共勉。


「我們不碰政治,政治還是會找上我們。」

-黃琬珺-

黃琬珺首先提到〈國是聲明〉內容聚焦在「台灣前途」與「國會正當性」問題,接著又從國際政治角度分析。她直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意識形態經過慢慢覺醒的歷程,例如北部大會曾有「向蔣委員長致敬」決議;1945年《台灣教會公報》第685期亦曾刊文向蔣介石祝壽,還曾介紹國旗、國民黨黨旗等;顯見當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內有些聲音並未反對國民黨。不過也會有不同聲音,例如1965年總會倍加運動委員會提出「宣教第二世紀基本方案」,強調教會走入社會、影響社會;1970年高俊明牧師擔任總會議長,1個月後成為總幹事。除了教界,學界也有行動,例如1964年發表《台灣自救運動宣言》,1966年由台獨聯盟翻譯成英文並刊登在《紐約時報》。

到了1970年代初期,美中關係改善;這是由於1960年代核武軍備競爭引發中國緊張,於是開始結交美國為盟友,更在1971年發表共同宣言。不過黃琬珺點出,事實上,美國總統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都希望「一中一台」和「兩個中國」,也曾有聯合國「雙重代表」主張,可惜國民黨政府不能接受,錯失台灣宣佈獨立的契機。在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正式代表,隔年美國總汞尼克森與中國主席毛澤東見面後發表《美中聯合公報》。

黃琬珺說明,1971年的〈國是聲明〉包含國際喊話和國內喊話,前者是強調台灣人民的人權與意志,強調主權在民、國家前途和兩岸政府管轄權不同;後者則是自由地區(台、澎、金、馬)的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呼籲國會應具有正當性。

〈國是聲明〉對台灣黨外運動、國會改革和國家前途都有影像。〈國是聲明〉發表後,國民黨政府開始透過情治單位監控教會與傳道人,但因為聲明翻譯成英文並在國外發表,因此促成海外台灣人覺醒,及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主張亦包含「國會全面改選」。而在司法層面,大法官釋字第31號解釋,強調國家變故導致台灣不能舉辦選舉,因此讓第1屆代表連任,另外第85、150號解釋也是類似,台灣人只能參與增額補選;直到李登輝時代、第261號解釋才終結首屆代表任期。

至於在台灣前途方面,聯合國決議僅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但沒有授權中國管理台灣,即沒有處理台灣問題。黃琬珺點出,台灣不能關起門來自稱獨立國家,而是需要國際社會支持與接納,因此這個問題值得現代台灣人持續思考。在論壇總結中,她提到,1993年大法官釋字328號曾指出領土可以變更,但這是政治問題,需要立法院提議、表決通過並再經全民公投通過,而變更領土後緊接著是國號問題;因此黃琬珺認為長老教會若有足夠的政治勇氣,應該去明示、暗示政府有所行動,「我們給你全面執政,你要有推動台灣成為新而獨立國家的努力。」

延伸閱讀:【國是聲明50週年紀念】神學論壇 教會如何談公共議題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