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大學神學院邀佛教學者研討 尊重彼此差異 共同致力台灣社會的關懷
|
▲兩校學生分組認識彼此信仰,思考如何共同參與社會。(攝影/黃以勒) |
【黃以勒台南報導】長榮大學神學院3月15日舉辦「佛教與基督教關於他者的了解」研討會,邀集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台灣基督教與文化研究中心、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一同主辦,會中從不同角度討論「他者」的意涵,並在對話中促進佛教與基督教的互相認識,以共同致力於台灣社會的關懷。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呂凱文用初期佛教經典為例,指出一種詮釋他者的過程,如佛陀等新興宗教領導者,利用婆羅門教的古老經典,賦予新的解釋與意義、解構婆羅門教原本的創造觀。長榮大學神學院助理教授吳富雅回應時就提到,耶穌在當年詮釋猶太教經典時,也有類似的做法。
吳富雅指出,不同宗教理解經典的過程相似,基督教的婦女要嘗試解釋經典時,常被傳統排斥,認為這是對經典的誤用;重要的是去理解「詮釋意圖」。佛教經典的集結是一個詮釋的過程,不能將經典無限上綱神聖化,否則就失去了與時俱進的功能。基督教也一樣是轉化猶太教的經典,擴大救恩、上帝選民的範圍。呂凱文最後認為,人們要努力與當代宗教的他者對話,如科學、人權、女權等。
長榮大學神學院副教授莊雅棠認為,傳統的希臘哲學追求「同一」而忽略他者,但是基督教信仰面對的是一個「絕對他者」上帝,並且被要求要關懷做為他者的鄰舍,是很特殊的觀念。他引猶太裔哲學家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觀念,說明對他者的忽視是一種哲學思想的暴力,並說明奧斯威辛集中營事件對列維納斯的影響。
莊雅棠說,與他者面對面的關係是一種倫理,他並舉了聖經的例子,包括雅各與天使摔角、摩西要看上帝的面、好撒馬利亞人等,指出對至微小的關懷,對鄰舍的態度,就是對上帝的態度。他也強調,必須要積極與其他宗教(他者)對話,關注他者,不是把他者變成自我,不是要達到一個「共識」,而是尊重差異,讓他者永遠成為他者。
長榮大學哲宗系助理教授林明珠也提及,基督教的「愛鄰舍」常是「違背人性的」,因為愛鄰舍雖然可能有幫助,卻更多是侵犯、威脅生活中的權利分享。基督教想像的他者稱為「外邦人」,這個區隔使得愛對方成為困難。在教會歷史中對於異教者或邪惡者,傾向批判、隔離,包括教內的不同社群(宗派)。
林明珠嘗試以「以瑪忤斯的經驗」來回應這種衝突,她說,信徒對於基督的死感到困惑不確定,卻回溯自身的經驗,並對「陌生人」(他者)敘述所經驗的事,後來還進一步將經驗分享給沒有體驗過「以瑪忤斯經驗」的其他人,等於是與他人相遇的延伸和擴展,可算是基督教社群自我交談與對話的初體驗,這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實踐的行動。林明珠更直言,基督教對台灣社會本身就是「他者」,認識到這一點,與不同宗派、宗教對話的態度將能更有意義。
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莊嘉慶則反省台灣人由傳統信仰歸信基督教後,受到傳統「排他性宗教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