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和解 更多對話尋求共識

12月17日「正義、和解與共同體」邀請法界學者探討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攝影 / 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哲學館倡議」和國史館合辦「2021年全島文化講演會」系列演講,12月17日下午「正義、和解與共同體」是最後一場。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許家馨、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汪宏倫及台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蘇慧婕受邀演講,共同探討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

汪宏倫表示,轉型正義應該要做究責,但是當越來越走入深水區,需要的是更多對話,必須尋求共識。可是藍綠陣營對轉型正義的認知至今未有共識,包括台派學界也沒有共識。看到處理轉型正義的現實面時,他看到的是不夠周延。

汪宏倫指出,蔣介石銅像對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來說是必須去除的威權象徵,因此還特別點名國防部,指其沒有去拆除軍隊裡的蔣介石銅像。汪宏倫表示,促轉會此舉沒有顧慮到國軍對蔣介石的記憶並非獨裁者與屠殺者,而是代表「黃埔」。就「外省人」及現役國軍或退伍軍人而言,建軍的傳統始於黃埔,黃埔是國軍的根,要求國軍拆除蔣介石銅像,國防部勢必難以執行。

許家馨表示,國防部很難去拆除蔣介石銅像是因為「組織記憶」。國軍是一個要去犧牲生命的組織,參與部隊流血歷史的榮耀,為組織記憶重要一環,記憶切斷與願意奉獻生命基本上是衝突的。他指出,促轉會應該意識到「中正紀念堂」可以為轉型正義帶來對話契機與空間,如果去除這個有蔣介石銅像的空間,會難以持續對話,「重點是可以刺激對話,藍綠一起做改變,彼此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平等公民,彼此耐心對話。」

許家馨進一步指出,除了邊緣團體,台灣現在已普遍有很深的共識,即藍綠民眾都不希望回到戒嚴時期,也不希望被中共統治,都想要鞏固台灣,包括尊重人權的價值。這並不代表要失去歷史感,而是要創造更寬廣的歷史框架,「把人權、民主、自由的價值包裹在共同體的自我認知裡,不是仰賴投票、數人頭、互不尊重的方式來脅迫彼此。」

蘇慧婕則表示,談轉型正義講到「和解」這兩字,往往令人想到南非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但現在檢視社會的穩定度,南非經驗恐不是很理想,相較之下,德國的「除垢」就穩定許多。因此要採用南非經驗或德國方式,哪一個比較有助於台灣轉型正義的和解工程?值得進一步討論。

蘇慧婕表示,沒有必要對轉型正義畏如蛇蠍,這應該是憲法裡面的一環,法律是開啟民主的對話或衝突場域的互動規則,賦予行政機關有法定職權。為要履行國家義務,不會因為制定法律就排除社會對話的可能,制定法律,反而可以促進民主。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