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望志(台灣普世論壇召集人)著、陳怡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普世委員會幹事秘書)譯

 

月底筆者寫這篇文章時,正值德國和奧地利等歐盟國家宣布重啟封鎖,並限制未接種疫苗者外出。對許多歐洲人來說,新措施及其引起的抗議活動讓人覺得重啟封鎖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我們是不是該問,世界是否應為「新常態」做準備?教會與普世組織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間採取了哪些行動?他們現在又倡導什麼?

11月12日,普世教協(WCC)議長艾格妮絲‧阿布蓊(Agnes Abuom)博士於兩年來首次面對面的執委會上聲明,執行委員要榮耀永生上帝的美善。她指出,世界正承受全球疫情大流行的長期影響,「COVID-19不僅只是掙扎的苦難,也是對國際社會的警醒,我們應當反思如何推動全球發展,與普世團契尋找可利用哪些正向趨勢與機會,重新構想世界的未來。」

WCC代理總幹事伊萬‧索卡(Ioan Sauca)牧師表示,在疫情大流行中,WCC的事工正進入新階段,「在疫情中,我們瞧見曙光,我們能再次參加實體會議了。」他強調,雖然很多事情走向正常化,但世界已然不同,「我們的工作方式也不同,我們必須繼續保護彼此以及我們所遇到的人。我祈求,我們的朝聖之旅將繼續下去,因我們要回應上帝對受造物奇妙的愛。我也祈求,基督的愛與憐憫將激勵教會為和解與合一作見證。」

那麼,什麼是「新常態」?對COVID-19預防或「減災措施」有更好的了解是「新常態」,發現新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法也是「新常態」。然而,科學界對感染的後遺症、治療方法的分歧以及疫苗分配不公司空見慣,並不算「新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檢視普世運動如何面對疫情大流行會有所啟發。本文將分析:教會對疫苗公正分配有何看法?儘管會有生命及感染危險,教會應展開哪些人道主義行動?我們即將進入2022年,教會建議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1.疫苗分配公義


疫苗分配公義不是一項容易由教會倡導的事工,因為需要充分的資訊,才能敦促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盟等政府確保疫苗是按需要提供,而不是按政治力或購買力,這意謂著疫苗需要被公平分配於亞洲或非洲的貧困國家。

在此我要特別點出英國聯合歸正教會(URC)是如何回應疫苗分配問題。據我了解,目前尚未有教會展開疫苗短缺籌款活動。URC期望其成員向國際知名的基督教慈善組織基督教救助會(Christian Aid)捐款,以回應其「為您的疫苗獻上感恩」活動。自2月發起以來,已籌到超過英鎊3萬元的捐款。當疫苗遙不可及時,URC支持這項籌款活動,促使人們能獲得疫苗,以幫助和保護全球鄰居。

關於倡導疫苗分配公義,美國教會協會(NCCCUSA)特別積極。舉例來說,其總幹事詹姆斯‧溫克勒(James Winkler)博士參加2021年7月20日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舉行的跨宗教「COVID-19疫苗取得」守夜活動。他說:「我們聚集在這裡,不僅是為了哀悼及記念世界各地因COVID-19死亡的人數達400多萬,也是為了要求立即向世界各地的人提供疫苗。目前,有許多國家無法獲得疫苗,這種狀況令人無法接受。疫情大流行不只是部分國家的問題,它是全球問題。全球疫苗的分配是深具靈性的行動,因我們與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關聯。」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健康網路平台」對疫苗使用的宣導,它們在弱勢及難以到達的社區裡,提供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以支持健康成效,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基督教健康服務在非洲提供了15~60%的醫療服務,在其他地區也如此行。2021年2月,其國際網路平台發表聲明:「然而,我們對浮現的趨勢感到擔憂:富國屯積多餘的疫苗劑量,為其人民接種兩次或更多的疫苗、抬高窮國的疫苗價格,以致低收入國家接種率低或不接種疫苗的情況惡化。即使在富國,我們一樣關切,少數種族、民族與低收入者在獲得疫苗方面被邊緣化。

欲終結疫情大流行,全球必須計畫為所有人提供疫苗。據國際商會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估計,不接種疫苗將給全球經濟帶來美金9.2兆元的損失,相當於全球國內生 產毛額(GDP)的7%。疫情將繼續破壞沒有「經濟儲備」的貧窮國家,使其無法緩解陷入貧困與糧食不足(Food Insecurity)的狀況。即使在富國,貧困家庭也繼續遭受更大的苦痛。」

 

2.全球疫情下的人道救援行動


在疫情流行全球期間,教會需要主動出擊,從事人道救援行動,針對當地情況,與政府協調組織行動。根據大多數報告,地方教會有可能展開的行動是鼓勵人們接種疫苗,並提醒當局為那些因病或行動不便的人提供居家疫苗接種。許多地方教會採取另一種行動──提供食物給年長者或無法出家門的人。

另一項備受感激的行動是請「醫療照護者」探訪年長者或無法出家門的人。這項寶貴的服務是為了確保專業人員能妥善照護健康狀況嚴重的人。

「教育」是普世組織非常重要的行動,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疫苗接種資訊,或者舉辦有效益的網路研討會來對抗疫情大流行。世界各地許多人道主義機構都能獲得良好資訊來教育他們的會員。

事實上,URC已利用網站給他們的會眾提供詳細的指導,例如:如何創造一個安全的敬拜環境、如何安全收奉獻。承擔教育任務顯然是一種重要的人道主義回應。亞洲教協(CCA)已就COVID-19召開七次網路研討會,議題涉及廣泛。還製作了一本90頁的書,詳細介紹自疫情大流行以來的所有活動。

考慮到一些歐盟國家已宣布重啟封鎖,加上COVID-19未根除,「減災措施」將持續下去。為年長者與無法出家門的人的服務活動也是如此。因此,繼續倡導疫苗分配的公平性,以及提供疫苗給所有需要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還有一項行動需要教會及普世各界努力,那就是向掌權者說真話,並注意任何正在發生的不公義,這些不公義對弱者及貧困者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此外,我們看到疫苗取得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平等,大多數國家尚未獲得疫苗,估計在2022年或最晚在2024年才有機會獲得疫苗。然而,新的變種病毒繼續出現,如傳染性很強的Delta變種和有待觀察的Omicron變種,都有可能使目前的疫苗失效,導致大量死亡、長期停工與內亂,並造成世界各地嚴重的經濟困境。

世界的完全復原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每人都能公平及快速獲得疫苗、檢驗與治療,以控制病毒。世界仍須與遭受疫情大流行影響的人和社群團體並肩作戰。

台灣在這場疫情大流行中得到很好的保護,沒有經歷到世界各地所遭受的嚴重封鎖。在許多國家,政府提醒及警告人民,疫情大流行尚未結束,他們必須盡其所能,採取愛的行動,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為幫助會眾思考疫情中的行動,URC製作了一份題為〈融入「新常態」〉的實用文件。該文件的序言說:「我們想敦促大家謹慎行事,不必急於回到往常熟悉的步調、舊的模式與習慣,我們也不必比看誰先解封。我們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各教會進行評估,並重新省思什麼對上帝和您來說比較重要。」

台灣普世論壇(TEF)前共同召集人科林‧柯旺(Collin Cowan)在給世界傳道會(CWM)成員教會的牧函〈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中,寫下令人欣慰的話:

在這破碎、急需幫助的時刻,身為有信仰的人,我們受呼召,堅定來禱告,相信上帝無條件地愛我們並賜給我們豐富的恩典。我們不要絕望,身為有信仰的人,我們要為生命之神作見證,祂將生命注入枯骨,使它們活過來(以西結書37章)。這些挑戰讓教會有機會,細心專注牧養關懷並帶來盼望。我們的回應要以盼望的靈為基礎,抵抗失敗,並準備好我們所需興起的事工。在這樣的時代,信仰團體受呼召,為另一種生活方式作見證。我們要為生命之神的愛及憐憫作見證,祂能夠在生活的苦痛與動盪中帶來治癒和生命的整全(出埃及記14章10~16節;馬可福音4章35~39節)。行在生命的曠野中,我們不要忘記希望,因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不必畏懼「黑夜的瘟疫」(詩篇91篇,NRSV)。

 

3.通往永恆的一扇窗


在疫情大流行中,教會和普世組織用行動表明,事工與服務是相互交織的,並要實踐「服務」精神──這是一種作為群體活出信仰及盼望的方式,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做的一切。

教會受呼召透過服務來見證上帝的「轉化恩典」,其服務精神彰顯上帝掌權的承諾。為了上帝的美好創造,實踐「服務」是為了治癒關係及培養夥伴關係。「服務」包括關懷、救助與服務的行動。我們即將邁入2022年,很多人仍需要幫助。基督徒與教會應當提供庇護、食物、保護、鼓勵與諮詢。作為教會,這些行動是不凡的服務精神──在敬拜及宣揚福音中,在服務與接待中實踐愛(希伯來書13章1~3節)。

7月14日,德國福音教會(EDK)理事會主席海恩瑞希‧貝德佛德-斯特羅姆(Heinrich Bedford-Strohm)主教寫了一段禱告詞:

在這疫情大流行中,我們經歷舊有的瓦解,我們對活著的意義,開始感到不安。我們知道,我們是多麼脆弱。我們無法控制一切。我們無法用資源與技術能力解決所有的問題。但祢說過:「我使萬物更新。」
我們相信祢,上帝,祢能在不可能中創新。我們依靠祢,上帝,祢在我們需要時給予力量。我們依靠祢,上帝,在生命的時光及永恆中依靠祢。我們確信,上帝,祢與我們同在。祢說過:「我使萬物更新。」因此,我們來到祢面前,請求:「是的,請使萬物更新。」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