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陳永興從醫病到參與社會改革

(相片提供/金毓禎)

【義工記者金毓禎新北市報導】輔仁大學宗教系「宗教地景、療癒與社會」標竿計劃,在聖誕節前以「醫病、醫人、醫社會」為題,邀請一生為台灣精神醫療體制奔走,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後於60歲受洗成為基督徒的陳永興醫師專講;由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回應。會中,一方面切入台灣50年代以降至今重要的醫療發展歷程,省思醫學、人文同社會在促進國人健康福祉上,如何環環相扣,另一方面反省宗教在涉及醫療照顧相關事務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陳永興一開始便切入其中心要旨,以自己的一生經歷為借鑑,鼓勵與會者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力量,在遇到難成的事時,千萬不要隨便放棄,要堅持初心。他提到自己就學時,受到天主教神父的影響,學習團隊合作並籌募經費,來組織「百達山地服務團」,和原住民一起想辦法改善部落生活境況,藉發行〈山之組曲〉同〈海的韻律〉,讓服務團可以持續服務山地20年。

他決定要以精神醫師作為一生志業,部份源自於在部落服務的體會:「沒人要做的工作就揀來做」。1984年螢橋國小遭精神病患潑硫酸事件發生後,他和同事一起從事全台精神醫療設施和人力調查,始發現自己工作的市立療養院如在「天堂」,因此建議政府要設獎學金鼓勵醫學生加入精神科,並且推動精神衛生法設立,保障精神病患的人權。

進一步,他發覺精神醫療體制要完備,需要相關法制及政策的到位,便參選立委,並在任內推動及通過精神衛生法職能治療師法社會工作師法以及心理師法〉立法,唯有獲政府認證,專業人員增加,精神醫療的品質才可望提昇。

雖然從大學時便因為辦刊物被教官列為黑名單,差點以「通匪」之名入獄,使得他求職或演講的機會大受限制,然而「醫者父母心」促使他非但退縮,反倒下決心在1987年推動「平反二二八」。一來,「不是把平反二二八視為政治運動,而是把它當作是台灣人精神重建、精神療癒的一個契機。」二來,不是對國民黨,而是對台灣人提出訴求,「台灣要自己作主人,自己解釋歷史。

正是為了讓台灣人能夠作自己的主人,在擔任過台權會會長、國大代表、國策顧問,乃至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等職務後,他決定開辦《民報》,讓社會不只是空有形式上的言論自由,更能享有高品質的公民審議。

陳文珊在回應時肯定政治創傷療癒的重要,精神障礙往往被視為是內部殖民的象徵,香港身心障礙電影密集出現的兩個高峰期,恰恰是中英聯合聲明及反送中運動前後,便是明證。台灣的電影及文學不乏類似的描述,然而,精神障礙作為身份認同的象徵,不必然意味著精神障礙者受到社會妥善的照顧,龍發堂不僅是宗教無視專業,跨足醫療照顧的失敗例子,更顯示大眾要能徹底接納精神病患的復歸社會,還有努力的空間。

廣告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