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台灣青年的永續發展意象

(相片提供/Pixabay)

◎柯啓安(聯合國氣候海洋協會青年理事)

四面環海又有許多鄰近島嶼使得台灣享受豐富的海洋資源,也因位於東亞島鏈中間,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塊島嶼上的人民擺脫不了殖民地的陰霾,從17世紀受到荷蘭、西班牙直到現在受到中華民國的統治。儘管擁有民主制度,透過選舉制度選出的仍然是首都位於南京的中華民國總統。

在外交層面,台灣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不論是作為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前線基地,或是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東南苦行山,甚至是美中角力的棋子。諸多歷史因素使台灣無法加入聯合國以及許多國際組織,直到現在,也無法逃離強權所屬棋子的身分。

202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但我們仍可為全球的生態系盡一份心力,至於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方式推動永續發展,我認為對台灣人民來說,不應局限於再生能源的發展。

台灣的經濟雖然在全球之中,有前段班光鮮亮麗的表象,但其實是由低薪、高工時、高物價水準、高房價所構成的。申命記15章則提醒我們,上帝是如何教導資源分配:「你們居住之地常會有貧窮的同胞,所以我命令你們,必須向貧窮和有需要的同胞伸援手。」(11節)反之,「上主──你們的上帝會在祂要賜給你們的土地上賜福給你們。如果你們聽從祂,謹慎遵行我今天給你們的一切命令,你們中間就不會有窮人。」(4節)

財政部公布《2019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指出,若以綜合所得稅加計分開計稅股利所得、分成20分位統計,其中最高5%家庭平均所得高達507萬8000元,然而最低5%家庭平均所得僅有3萬9000元。兩者相比,差距來到130.2倍,可見台灣貧富差距之高。

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台灣若要推行永續發展政策、再生能源,我認為台灣人民應該更重視與關心手中的選票及政治人物的政見。除了國際關係、兩岸政治意識形態,政府應該還有其他更根本性的民生問題有待解決,而這些問題就如同全球暖化一樣,在一開始可能還不自覺,但過了一個世紀,會導致意想不到且無法承擔的後果。政府若要談論永續發展,應該至少要給台灣這一代青年一個可以負擔得起的未來,若連現在的世代都負擔不起下一個世代的生活水平,要如何永續發展?

台灣現在需要的永續發展是更多元的關心生態以及居住其上的人民,尤其是弱勢族群,包括年輕人、原住民、新住民等,永續發展不應作為政府大力吸引外資吸收台灣資金的藉口,在地化的永續發展政策才是台灣未來真正的幫助。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